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孝经
释义 《孝经》儒家经典之一。汉代属“七经”,后又列入《十三经》。《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据传为曾参的弟子或再传弟子的作品。认为“孝”统诸德,“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把“孝”提到“天之经,地之义”的高度。概括“孝”的内容是“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把忠君纳入“孝”的规范,其终在于“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提出所谓“五等之孝”:“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认为“孝”为统治者“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至德要道”,从而提出“以孝治天下”的主张。曾有今文、古文两种版本。今文本分十八章,东汉郑玄注。古文本分二十二章,佚于梁。隋代刘炫伪作由孔安国注传世。唐开元七年(719),唐玄宗废郑注本和伪孔注本,召学者重注颁行,后列为《十三经注疏》,北宋邢昺疏。清乾隆时,得日本孔注本,刊入《知不足斋丛书》。嘉庆初,自日本传入唐魏徵《辟书治要》,内有《孝经》十七章,为郑注今文本,有删节,经清严可均等校辑补遗,成《孝经郑注》,刊入《咫进斋丛书》。清皮锡瑞另有《孝经郑注疏》二卷。
孝经书名。儒家经典之一。多以为孔门后学所撰。今文本十八章。宣传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之常理,处理封建伦理关系之准则,亦是治家治国之根本。宣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视不孝为罪孽。并将孝道与天道相联系,赋之以天命外衣。故从汉代起即被推崇。《汉书·艺文志》列为七经之一。东汉郑玄称《春秋》为大经,《孝经》为大本。有唐玄宗注、宋邢昺疏,收入《十三经注疏》。另有清世宗《孝经集注》、毛奇龄《孝经问》、清皮锡瑞《孝经郑注疏》等。此外,汉代有古文本《孝经》二十二章,佚于梁。现存于《知不足斋丛书》的古文本,系隋刘炫伪托。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