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王安国 |
释义 | 王安国①(1028—1074)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字平甫。王安石弟。幼敏悟,以文章称于世,然屡举进士不第。熙宁元年(1068),韩绛等荐其才行,赐进士及第,除西京国子监教授,未几授崇文院校书,改著作佐郎、秘阁校理。与兄政见不合,非议新法,且结怨于吕惠卿;及安石罢相,遂被惠卿以事夺官,放归田里而卒。著作有《王校理集》。②(1694—1757)清江苏高邮人,字书城(一作书臣),号春圃。雍正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年(1740)累迁至左都御史,寻以查勘广东巡抚王謩徇纵案得实,兼管广东巡抚事,颇有政绩。九年晋兵部尚书。次年转礼部尚书,充《大清会典》总裁官。二十年迁吏部尚书。后以疾解职回籍。有清操名。通经典,娴习礼制,辑有《通礼》。 王安国(1028—1074)宋诗人。字平甫。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王安石弟。史称其年十二即“以文章闻于世”。然安国虽才高于人,却终生未见用。曾数举进士,又举茂材异等,有司考其所献序言,为第一,然因母丧不试。熙宁初,韩绛召试及第,除西京国学教授,旋因忤神宗,“由是别无恩命”,仅授秘阁校理。安国虽为安石弟,然政见多不合,“每以新法力谏”。结怨于吕惠卿,后以事夺官,放归田里。陈师道谓安国“其志抑而不伸,其才积而不发”,“其穷甚矣,而文义蔚然”(《后山集》卷一一)。其咏史诗如《读魏世家》等即寄托极深感慨。写景诗则风发泉涌,《同器之过金山寺兼呈潜道》、《滕王阁感怀》皆有梗概之气。其诗又工于用事,人称“对偶亲切”(陈师道《后山诗话》)。著有《王校理集》。生平事迹见王安石《临川集》卷九一《王平甫墓志》、曾巩《元丰类稿》卷三八《祭王平甫文》、《宋史》卷三二七。 王安国 ?—1757字春圃,江苏高邮人。雍正二年(1724)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后任侍讲,提督广东肇(庆)高(要)学政,又升任左佥都御史、左都御史。乾隆五年(1740),两江总督马尔泰举发广东巡抚有徇私行为,清廷命王安国前去勘查,并命他以左都御史衔兼广东巡抚。王安国认为自己系奉命勘查广东巡抚徇私情节,如代替他充任巡抚,恐招致物议,遂上疏力辞,乾隆帝不允。他到广东就职后,首先整顿官纪,革除铺张奢侈的风气,使得官仓充裕。按过去惯例,官仓余粮可以分给当地官吏,王安国认为这不符合国家制度,坚决加以制止。乾隆九年(1744),他被任为兵部尚书,不久,父亲死去。他因廉洁从政,家中并无积蓄,办理父亲丧事系由同僚资助。乾隆十四年(1749),他上疏陈述各省在科试方面存在的积弊。乾隆帝召见他详细询问,他列举了营私舞弊的学臣多人。乾隆二十年(1755),任吏部尚书。两年后病死,清廷赐银五百两治丧,谥为文肃。王安国初中进士时,曾谒见大学士朱轼,朱轼告诫他说:读书人取得功名后,难在保留本来的面目。王安国以此言为座右铭,终生不忘。其后,他身居要职,衣食和日用品始终保持原有的水平。他在公余之暇,喜好读书,对学术上深入钻研,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后代。他的儿子王念孙、孙子王引之,都能继承他的治学精神,终于都成为清代著名的学者。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