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散官
释义
散官指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的官。与职事官相对而言。亦作为一种名誉品阶。汉代无此专名。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置散官骑从。北魏天赐元年(404)置散官五等。如百官有缺,则于中擢补。太和十一年(487)置散官员一百人。隋代定散官之制,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散官仅加于文武官员有德操声望者,并不理事。唐代又分文散官、武散官。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凡二十九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凡四十五阶;凡九品以上职事,皆带散位。散位按门荫结品,按劳考进叙,谓之叙阶。散官与职事官品级未必一致,通常低级散官而任较高级职务者为“守某官”,高级散官而任低级职务者为“行某官”,待遇仍按其散官品级。散官亦称阶官。宋袭唐制,文散官仍为二十九阶,武散官减为三十一阶。元丰改制废,另以节度副使、团练副使、长史、司马、别驾、司户、司士、文学、助教为九等散官,亦称寄禄官。金元用以表示官员品级,有文、武两类,品级与职事官品级未必一致,亦有“守”、“行”之制。明代一称阶官,指获有散阶的官员。散阶属荣誉称号。明初沿元制,洪武九年(1376)定文、武官员散阶。文官自特进光禄大夫至将仕佐郎,共四十二阶;武官自特进光禄大夫至忠显校尉,共三十阶。分别由吏部验封司和兵部武选司给授,宦官散阶不从此例。洪武四年定,自中正大夫至司直郎,共十阶。钦天监监官,洪武四年设正仪大夫至分朔大夫共七阶,十四年改从文官散阶给授。光禄寺官则依官员出身而授予不同的散阶。洪武十年规定,出身宦官从内官散阶;出身流官同文官散阶;出身庖人,自尚膳大夫至执膳郎,共八阶。散官给授与考满相关。官员授职,即于对应品级内初授散官。三年初考、六年再考称职事者始得升授、加授散官。清代凡文、武官员封赠,各有十八阶。文职正一品为光禄大夫,从一品为荣禄大夫,正二品为资政大夫,从二品为通奉大夫;武职正一品为建威将军,从一品为振威将军,正二品为武显将军,从二品为武功将军。

散官 

又名阶官,即只有官阶实无职事的官。明代散官中文官散阶四十二,如荣禄大夫、文林郎等。武官散阶三十,如骠骑将军、龙虎将军、骑都尉等。《明会要·选举三》载宪宗成化二年(1466)规定,军民纳二百五十石,授正九品散官,加五十石,增二级,至正七品止。
相关词:
  • 文散官
  • 武散官

散官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令,将品官分为职事官、散官两类。散官者,虽有官勋品阶,但无职事可掌之闲散官员。后又将散官分为文散官、武散官两种。文散官如开府仪同三司、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录大夫等是;武散官如骠骑大将军、镇军大将军、云麾将军、游击将军等是。有封爵、赐勋而无职事者,,如嗣王、郡王、国公、县公、上柱国、柱国、骑都尉、飞骑尉等,也分品阶列入散官。参见“职事官”。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1: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