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胡广 |
释义 | 胡广①(91—172)东汉南郡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人,字伯始。安帝时举孝廉,奏章为天下第一。旋拜尚书郎,五迁尚书仆射,典掌枢机十年。后历顺、冲、质、桓、灵帝六朝,先后任郡守、九卿以至三公。为三公三十余年,每病免逊位,未满一年,辄复升迁。凡一任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又为太傅。虽主政者更迭,宦官、外戚交互专权,而为官如故,无忠直之风,时谚讥为:“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质帝死,慑于大将军梁冀权势,反对太尉李固立清河王刘蒜为帝之议,又与中常侍丁肃联姻,以此为时人讥毁。②(1370—1418)明江西吉水人,字光大,号晃庵。建文进士。授翰林修撰。赐名靖。成祖即位,迎降,命入内阁,复名广。屡从北征,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主持编纂《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卒赠礼部尚书,谥文穆。著作有《胡文穆公集》。 胡广(1370—1418)明诗文家。字光大,号晃庵。吉水(今属江西)人。建文二年(1400)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赐名靖。永乐即位,复名广,两次从帝北征,以醇谨见重。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卒谥文穆。善长书法,并曾奉诏纂修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著有《胡文穆集》。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一四七。 胡广 91—172字伯始,南郡华容(今河北沙市东)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长成之后,随人入郡当一名散吏,被举为孝廉。到京城之后,试以章奏,安帝以之为天下第一,旬月之间任尚书郎,五次升迁后,任尚书仆射。胡广居中典机密之事十年,出京师任济阴太守,因举吏不实免职。复任汝南太守,又征入京师任大司农。汉安元年(142),升任司徒。质帝死后,代李固任太尉,录尚书事,因定策立桓帝之功,封育阳安乐乡侯。旋即以病逊位。又任命其为司空,告老退职。不久,又以特进征,出任太常,升任太尉,因日食免职,复为太常,任太尉。延熹二年(159),桓帝与五宦官定计诛杀梁冀,胡广与司徒韩縯、司空孙朗一起,因不卫宫,皆减死一等,夺爵位封邑,免职为平民。后复出任太中大夫、太常。延熹九年(166),复任司徒。汉灵帝即位后,胡广与太傅陈蕃参录尚书事,恢复原来之封邑。因病乞求退职。恰在此时,陈蕃被杀,代之为太傅,录尚书事如故。胡广在年已八十岁时,身体依然健康,精通事体,明解朝章,虽无刚正之风,屡有补阙之益,所以京师谚语云:“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后汉书·胡广传》)但在关键问题上,如立皇帝,不敢和梁冀抗争,还和宦官通婚,以此获讥于时。胡广在台阁长达三十多年,历事安、顺、冲、质、桓、灵六帝,朝廷礼遇甚优,每次称病辞归,或免退乡里,不满一年,总是再得升进。共任一次司空,两次司徒,三次太尉,还当过太傅,所下令征召的,都是天下名士。熹平元年(172)去世,谥曰文恭侯。著《百官箴》四十八篇,及诗、赋、铭、颂、解诂等二十二篇。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