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玄奘取经及译经 |
释义 | 玄奘取经及译经玄奘,俗姓陈,名祎,今河南省偃师县缑氏乡陈河村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人称三藏法师。他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佛教理论,唐太宗贞观三年(629),二十六岁的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抱着“若不至天竺(印度),终不东归一步”的决心,经中亚、阿富汗,至巴基斯坦和印度去探求佛学。他在今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印度北部游学三年,随后在摩揭陀国,求学于著名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今印度伽雅城西北)。他在那烂陀寺跟着戒贤大师刻苦学习了五年以后,离开那烂陀寺,游学五印度,足迹遍及今孟加拉、印度和巴基斯坦全境。五、六年后,玄奘又回到那烂陀寺,这时他已成为佛学大师,代替那烂陀寺首席讲师戒贤主讲《大乘论》,发表了重要论文《会宗论》。中天竺戒日王于武德(唐高祖年号)年间统一了印度。公元642年,戒日王特地为玄奘在曲女城(印度卡诺吉城)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学术辨论大会,以玄奘为论主,有五印度十八国国王和各派僧人数千人参加,竟无一人能难倒玄奘。因此,玄奘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受到印度佛学界的推崇,得到人民的敬爱。在玄奘即将离开印度回国时,戒日王为了礼敬玄奘,特开“无遮”大会七十五天,印度人民依依不舍,哭声震天。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长安,带回佛经六百余部,唐太宗在朱雀大街为他召开了盛大的欢迎会,“京城士女迎之,填城溢廓”。玄奘及其弟子在中国创立了一个新的佛教学派——法相宗。由于玄奘的弟子窥基常住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亦称慈恩宗,又称“法相唯识宗”、“唯识宗”。玄奘在长安先住弘福寺,后又住在大慈恩寺,从事艰苦的翻译佛经工作,二十年间,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大菩萨藏经》、《解深密经》、《称赞净土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等,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分失传,中文译本就成为研究古代印度文学、佛学的重要文献。玄奘和他的弟子根据他们去印度取经旅途来回的见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生动地记述了中亚、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一百三十八个国家的山川、物产、风俗习惯和政治、历史、宗教信仰等情况,是一部很有历史价值的宝贵文献,近百年来,已被译成七国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地。玄奘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