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大理寺 |
释义 | 大理寺官署名。宋承唐制,设大理寺,掌评断各地奏报案件,送审刑院复审后,同署奏请皇帝核准。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又置大理寺狱,乃兼理狱事。元丰改制,设卿一员,少卿二员,正二员,丞十员。此后历代沿置,清末设大理院,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 ![]() ![]() 大理寺官署名。始置于北齐,九寺之一,为国家最高审判机构,掌决正刑狱。置卿、少卿、丞各一员,下设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员,属官有正、监、评各一员,律博士四员,明法掾二十四员,槛车督二员,掾十员,还有狱丞等官。隋置卿、少卿各一员,丞二员,主簿二员,录事二员,又有正、监、评各一员,司直十员,律博士八员,明法二十员,狱掾八员。唐置卿一员,少卿二员,掌折狱、详刑;凡罪抵流、死,皆上报刑部,由中书、门下详覆,有正二员、丞六员、主簿二员、狱丞二(或四)员、司直六员、评事八(或十二)员、录事二员及府、史等官。辽属南面官,有卿、少卿、正,后以提点大理寺主其事,只司汉人狱讼,其官员亦只任用汉人。北宋初置判寺一至二员,权少卿一员,以朝官充任。凡狱讼之事,随官司决劾,本寺复听讯,但掌断天下奏狱,送审刑院详讫,同署后上于朝廷。设详断官八员,以京官充;法直官二员,以幕府、州县官充。神宗元丰改制,置卿一员、少卿二员、正二员、推丞四员以及断丞、司直、评事、主簿等官。凡断刑,则司直、评事详断,丞议之,正审之;奉旨推鞫及情犯重者,大理卿同所隶官请对奏裁。南宋初并省官寺,唯大理寺不并,重司直、主簿之选,增选试取人数。金于天德二年(1150)设,掌审断天下奏案、评谳疑狱;有卿一员,下设少卿、正、丞等属官;汉人共六员,女真、契丹各四员。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改领北庭都护府置,掌旧州城及畏兀儿人居汉地者狱讼,秩正三品。二十二年,复旧。明洪武十四年(1381)复置,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为三法司,初审以刑部、都察院为主;复审,本寺为主。有卿,左、右少卿,左、右丞掌审谳平反刑狱之政令,寺分左、右,分理京畿、十三布政司刑名之事。清顺治元年(1644)沿置,亦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定满、汉卿各一员,满、汉少卿各一员,下设满、汉评事、寺正等官。凡平反重辟,皆由三法司会勘,刑部定疑谳,都察院纠核,归其平决,参预朝廷大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并入刑部,寻复旧,三十二年更寺为院。 大理寺官署名。秦称廷尉、汉景帝改称大理、北齐始称大理寺。隋、唐因袭之。是封建国家最高的司法审判机构。唐制,大理寺设卿一人,从三品;少卿、寺正各二人,均从五品下;寺丞六人,从六品上;主簿、狱丞、司直、评事等品官各若干。唐律五刑为笞、杖、徒、流、死。唐制,大理寺推按囚犯,其罪达到流、死二刑者,必须转呈中书、门下进行复审;《新唐书·太宗本纪》:诏“决死刑,京师五覆奏,诸州三覆奏”,以防冤狱;凡判徒刑以上之囚犯,则传唤其家属,使犯人自己向家属陈述罪情,并由家属问犯人是否服罪;寺正的职责是,按法律条款,审议案情,斟酌量刑轻重。如果寺丞断罪不当,寺正则依法纠正之;狱丞典领监狱、囚徒之事。唐制,囚犯之中,官民贵贱分狱、男女分狱;禁止笔纸、钱物、棍棒、刀剪刃器携入狱内;囚犯患病,监狱负责医、药,病重则脱其械锁,并允许家属入狱侍疾。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称详刑寺、光宅元年(684)武后又改称司刑寺、神龙元年(705)复称大理寺。
大理寺官署名。始设于北齐,掌审核刑狱案件。隋、唐以后皆沿其制。朱元璋于吴元年(1367)初置大理司,设卿,(秩正三品)。洪武元年(1368)撤销。洪武十四年(1381)复置大理寺,但不掌审判,而掌覆核,审判归刑部,与前代不同。寺设卿(秩正五品),左、右少卿(秩从五品),为正副长官,左、右寺丞(秩正六品),协助卿处理寺内日常工作。为便于对全国重大案件的覆核,洪武十四年(1381)大理设左、右二寺,各寺正一人(秩正六品),寺副二人(秩从六品)。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规定:两京(南京、北京)、五府、六部、京卫等衙门刑名,属左寺。顺天、应天二府,南、北直隶卫所、府州县并在外浙江等布政司、都司、卫所刑名,属右寺。神宗万历九年(1581)更定左、右寺为分理天下刑狱。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四川、贵州六司道,归左寺理;江西、陕西、河南、山西、湖广(今湖南、湖北)、广西、云南七司道,由右寺理。左、右寺寺正,各分区任事,互相稽察。明代行三法司制,以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凡刑部重囚都由大理覆讯而后定案。中叶以后,刑名权柄为宦官所持,甚至大理寺大审时太监坐公案中央,而列卿受其指使。 大理寺官署名。中央司法机构之一。职任为“掌折狱、详刑、鞠谳之事”。宋初,置判寺一人,兼少卿事一人,下设详断官、检法官。对各地奏报的狱讼案件,只管详断,不负责审讯。断案后,送审刑院复核完毕后,共同签署,然后上报朝廷。熙宁九年(1076),复置大理狱,恢复治狱职任。元丰改制后,置卿一人,少卿二人,正二人,推丞四人,断丞六人,司直六人,评事十二人,主簿二人。大理寺的职务由左右两推分理,左断刑,右治狱。左断刑的职任为:审理各地对朝廷命官和将校的奏劾,死刑以下犯人请求调查重审的案件。由司直、评事详断,断丞详议,大理丞审定;右治狱的职任为:审理与在京百司有关、事当推治、皇帝下旨需要勘合及走失官物应予追究者,案件由推丞专案审讯。二少卿分理两推,寺卿总其成。凡应审议的刑事案件,上报刑部;皇帝指定审讯及情节重大的案件,由大理寺卿携同办案人员面奏皇帝,由皇帝裁决。对大理寺官有种种特殊规定,如禁止与人私下来往;不得为试官;不准诸司奏辟;奏断公事,不许诸处取索等等。南宋省并官寺,惟大理不并。
大理寺官署名。清代中央审判机关,掌审核刑狱案件,同都察院和刑部合称三法司。置大理卿、少卿满、汉各一人。凡属重大司法案件,在京要会同刑部、都察院会审,地方要报请三法司会核。1906年改称大理院。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