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坞壁
释义
坞壁又称为堡、坞、壁、营、寨等。堡在春秋时已出现,坞较晚出。汉代坞壁初见于西北边郡,后及于内地。大多是以封建家族为核心建立的庄园组织。堡坞内部除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实行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外,还拥有一定的武装力量。《后汉书·李章传》载,东汉初年,“赵、魏豪右往往屯聚,清河大姓赵纲遂于县界起坞壁,缮甲兵,为在所害。”东汉后期,各地堡坞林立,或镇压农民起义,或抵御外族侵扰,或发展为武装割据势力。《三国志·田畴传》记东汉末河北田畴“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北拒卢龙,南守要害”。即典型之堡坞。其后军阀混战,坞壁遍于各地。晋永嘉之乱后,地方豪强纷纷据地自保,自为坞主,周围百姓亦投附接受保护,于是坞壁林立。据《晋书·刘聪载记》称,仅梁、陈、汝、颍之间,便有坞壁百余所。又《晋书·庾衮传》云:“衮乃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在今河南禹州)”,“于是峻险阨,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考功庸,计丈尺,均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量力任能,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可知坞壁内部之概貌。

坞壁 

具有围墙的防御建筑,又称坞、营坞或坞候。汉武帝为防御匈奴,在北方及西北边塞上筑有大量坞壁。居延等处出土的汉简中有许多有关坞壁的记载,其中有年代可考的最早为宣帝五凤二年(前56)。从这些记载看,边塞的坞壁是一种较城、障为小的防御工事(有时大于小障),筑在亭、隧的外围,因此亭、隧亦可称坞。坞有时分为内坞与外坞,均有出入口,置门户,有卒守把。坞内有屯兵和居人的房舍。登亭,隧有称为坞陛的台阶。坞上并可举烽。东汉时,为守御匈奴,乌桓和西羌,继续在边塞乃至冯翊(今陕西高陵)、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魏郡(今河北临漳西南)、赵国(今河北邯郸西南),常山(今河北元氏西北)、中山(今河北定县)等内郡缮作坞候,最多的两次曾达500所和616所。同时,地方豪强也仿照边塞坞壁的形式营建自己的庄院,作为控制农民和对抗外来势力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据点。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7: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