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坞壁 |
释义 | ![]() ![]() 坞壁具有围墙的防御建筑,又称坞、营坞或坞候。汉武帝为防御匈奴,在北方及西北边塞上筑有大量坞壁。居延等处出土的汉简中有许多有关坞壁的记载,其中有年代可考的最早为宣帝五凤二年(前56)。从这些记载看,边塞的坞壁是一种较城、障为小的防御工事(有时大于小障),筑在亭、隧的外围,因此亭、隧亦可称坞。坞有时分为内坞与外坞,均有出入口,置门户,有卒守把。坞内有屯兵和居人的房舍。登亭,隧有称为坞陛的台阶。坞上并可举烽。东汉时,为守御匈奴,乌桓和西羌,继续在边塞乃至冯翊(今陕西高陵)、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魏郡(今河北临漳西南)、赵国(今河北邯郸西南),常山(今河北元氏西北)、中山(今河北定县)等内郡缮作坞候,最多的两次曾达500所和616所。同时,地方豪强也仿照边塞坞壁的形式营建自己的庄院,作为控制农民和对抗外来势力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据点。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