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制图六体 |
释义 | 制图六体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总结前人制图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六条制图原则,即“制图六体”: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道路里程)、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主要说明绘制地图必须制定比例尺以及测得地物之间的方向与地物间的水平直线距离,即今地图学上比例尺、方向和距离三要素,为中国传统地图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至明末,为中国制图者所遵循,在世界地图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制图六体中国古代绘制地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西晋裴秀认为“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晋书》卷三十五《裴秀传》)等地貌状况,于政治、军事有重大关系。因此地理种种因素,可以通过绘制地图加以表现。绘制不得其法,所作地图“虽有粗形,皆不精审”,不可依据。他总结前人经验,参以己见,提出“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分率即比例,由所缩小倍数可推知图所反映之地域范围。准望即方位,用以确定各地点之间的方位关系。道里即距离,反映二地之间道路的里程。高下是二地间地势高低;以下取高,置高度不同之地于同一平面上,方邪是二地间距离矩弦,以邪取方,以弦显现。以此表现方位距离。迂直指曲直,以迂取直,以迂回曲直道路表示两地实际距离。六体,就原则言,只是分率、准望、道里三体。高下、方邪、迂直,是“因地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又具体补充道里之体。六体相互联关而为一:“有图象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之于山海隔绝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准也,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六体在绘制中各起作用,确定所绘制地物的远近、彼此、度数之实,尤以准望为关键:“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如此,“虽有峻山钜海之隔,绝域殊方之回,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能据图而知地。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