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军 |
释义 | 军①军事编制。(1)春秋战国时最大军事编制单位,有三军、五军、六军之称,一般为万人左右。历代相沿,人数不等。北宋初则变为第二级编制单位,其上设厢,也有不设厢者。南宋则设各屯驻大军,以军为第一级编制单位,相当于北宋之“厢”。以统制或同统制为长官。兵数自数千至万人不等。(2)唐代于戍兵之所设“军”、“守捉”、“镇”等编制,大者称“军”,小者为“守捉”、“镇”,军和守捉长官为“使”,镇之长官称“镇主”。②士兵名称。明代卫所士兵的正式名称为“军”,后来招募的士兵才称“兵”。③行政区划。始于五代,宋时正式定为一级行政单位。分两种:其一在路之下,县之上,与府、州同级;其二与县同级,隶于府、州。军音jiu(纠),一说音zha(札)。,不同时代其含义亦不同。金代指汉人、渤海人、契丹人以外的北边各族人,包括蒙古和蒙古草原上的其它族人。金章宗时因蒙古孛儿只斤·乞颜部长铁木真(即成吉思汗)配合镇压鞑靼有功,曾授予铁木真以扎兀惕忽里的名号,即军统帅。金代军为正式军种。《金史·百官志》记载:“诸#xe279;,详稳一员……掌守戍边堡。”《金史·地理志》又载金详稳共九处,其名目为:咩、木典、骨典、唐古、耶刺都、移典、苏木典、胡都、霞马。军由详稳统领,分属东北路、西北路、西南路招讨使统辖。由杂居北方的各族人临时组编成军的队伍也称军。章宗承安时期,北方少数族组成的军响应起义失败后,金统治者将边地散居的诸迁居至燕京附近,以防其与契丹人的联合反叛。蒙古军起,宣宗南逃前后,军大多数叛金降蒙。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