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理势必至
释义 “理势必至”明王廷相的历史哲学命题。针对朱熹在历史观上把“理”与“势”分成“两片”的观点,把“理”这一概念引进历史观,用以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并以“势”这一概念来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现象。“势”,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必然趋势。王廷相以“势”的观点来说明社会历史现象,解释“孟子之道不得行于战国,岂皆齐、梁之君之罪哉?亦其势然尔。当是时,秦为富强之国,其民勇于战斗,视山东之国,不啻什之二矣。六国之合纵,亦岂其势之得已哉?”“秦人一出,而六国之人皆动。当是时也,民求免于死亡困苦,不可得矣。虽有圣王不忍之心,仁义之政,安所从而施之?故曰势之不可为也。”(《慎言·保傅》)认为“世道日文”,社会大兴琼宫瑶台和金石丝竹,并非“帝王之所尚”,而是“日趋之势”(同上)所决定。他还认为社会“危乱乃积势而然”,要想拯救社会危乱,不能依靠“正人心”之法。说:“势已抵于危乱,非素负节义、才足拨乱不能返。及变而始正人心,儒之迂者乎!”(《雅述》下)又进一步讨论“理”与“势”的关系。认为势的发展是由理这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起作用。因此,理与势不可分开。由此进一步提出“理势必至”和“理因时致宜”的论点。他论证“理势必至”思想说:“民苦思乱,乱久思治,治则思休,乃理势必至之期也。汉惠高后之际,奚有先王经国之谋以施诸世?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直以海内脱战争之苦,遂生养之计,故上下乐于休静耳。由是观之,有国者恶用苦民为哉?”(《雅述》上)他论证“理因时致宜”思想说:“儒者曰:‘天地间万形皆有敝,惟理独不朽’,此殆类痴言也。理无形质,安得而朽?以其情实论之,揖让之后为放伐,放伐之后为篡夺;井田坏而阡陌成,封近罢而郡县设。行于前者不能行于后,宜于古者不能宜于今,理因时致宜,逝者皆刍狗矣,不亦朽敝乎哉?”(《雅述》下)王廷相的“理势必至”和“理因时致宜”的思想,反映出已初步认识到在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中包含有规律性。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4: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