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李诵 |
释义 | 李诵即“唐顺宗”。李诵 761—806即唐顺宗,唐朝第11代皇帝。唐德宗长子,上元二年(761)生,大历十四年(779),封宣王,建中元年(780),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即帝位,在位仅8个月,年号永贞。李诵做太子时,曾与王叔文、王伾等谋划改革弊政。即位之前一年患中风病,不能言语,即位后,朝中诸事皆依王叔文、王伾裁决。他二人协同刘禹锡、柳宗元、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韦执谊,支持顺宗进行政治改革。他们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革除各种弊政,形成一派革新势力。任用王伾为左散骑常侍、翰林学士,王叔文为起居舍人、翰林学士,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刘禹锡为屯田员外郎,组成核心力量,推行革新运动,史称“永贞革新”。下令革除诸道除规定朝贡之外的盐铁使用进钱和其他地方进奉,减轻赋税,罢除宫市,放后宫及孝坊女9000人,免掉以前百姓所欠各种苛捐杂税,减轻了民众的负担。又欲夺取宦官兵权,以右金吾卫大将军范希朝为右神策统军,任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以韩泰为神策行营军司马。但因各路部将和宦官抵制不从,未能成功。为整顿吏治,严明赏罚,贬除京兆尹李实为通州长史。李实为唐宗族,大旱之年虚报丰收,逼迫百姓倾家当产缴纳赋税,李实被贬,人心大快。王伾、王叔文的一系列革新措施触犯了宦官、藩镇以及旧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强烈反对。宦官俱文珍和旧朝臣勾结起来,借顺宗久患风疾,难于执掌朝政,迫其退位,拥立皇太子李纯为帝,是为宪宗。贬王伾为开州司马,后死于贬所;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参军,一年后,被杀害。其余刘禹锡、柳宗元等革新骨干纷纷遭到贬谪,地处偏远,永不复召,如同流放。“永贞革新”遂告失败。次年,即元和元年(806),顺宗卒,谥曰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葬于丰陵。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