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文赋 |
释义 | 文赋文论篇名。晋陆机作。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论。前有序述写作缘起,因“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故为此剖陈“作文之利害所由”。正文用赋的形式,对创作的诸多理论问题作细致深入探讨。其首论作文之由,以感于物和本于学两端为归。继言创作构思中物、意、文三者关系,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均指充分想像的思维活动。然后论谋篇之道,由“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至“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说明意与辞的主从关系。进而要求辞意相称,语有警策,无取剿袭,力戒平庸。接着便统论各种文病,以求辞意的充分表现。文末所谓“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专指创作灵感。其间亦涉及辞采与声律、各种文体的特点和风格等。所论较之曹丕《论文》更为具体准确。由于作者既吸取前人成果,又结合自身写作经验,故论述惬切事理,系统深入,开创了古代文论的新阶段。其影响所及,远非一人一时。后刘勰即“本陆机说而昌论文心”(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篇》),历代论者更屡见称引。唯其揭出“尚巧”、“贵妍”之旨,明言“诗缘情而绮靡”,也曾授人口实,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产生过消极影响。 文赋亦称“散文赋”。赋的一种。受唐宋古文运动影响而形成的新赋体。与骈赋、律赋注重俳偶和用韵的工稳精切不同,它虽不排斥偶对而多用散句,虽也讲用韵而较宽泛自由,状景写物,言志抒情之外,兼及议论和说理,还讲究作品的章法与气势,具有较明显的散文特征。而尚理失辞之病,间或有之。著名的作家作品有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