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许衡
释义 许衡(1209—1281)元怀孟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字仲平,号鲁斋。幼读经书。从姚枢、窦默等讲习程朱理学。宪宗四年(1254),应忽必烈(世祖)召,为京兆提学,后还河南。中统元年(1260),被召至京师。二年,拜太子太保,辞不就,改任国子祭酒,不久,以病辞。至元二年(1265),受命议事中书省,上《时务五事》,提出“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的主张。六年,与刘秉忠等议定朝仪、官制。次年,任中书左丞。八年,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择蒙古子弟以教。十三年,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等新制仪象圭表,日测晷景,编定《授时历》。还河南,病死。谥文正。推重理学,被誉为“朱子之后一人”。著有《许文正公遗书》、《鲁斋遗书》等。
许衡(1209—1281)宋元之际学者,字仲平,学者称鲁斋先生。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早年从姚枢得程朱著作,敬信如神,后移居苏门(今河南辉县百泉),与姚枢、窦默等人讲习经传子史,“慨然以道为己任”。与吴澄齐名,时称“南吴北许”。忽必烈(元世祖)即位后,应召入仕,曾上书《时言五事》,主张“必行汉法”,参与制订朝仪、官制、历法。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在宇宙观上,认为“天即理也”,“有理而后有物也”(《鲁斋遗书·语录下》);但又说“心与天地一般”,“心”与“理”“一以贯之”,都可“宰万物,统万事”(同上)。以天赋人性论解释性与命、理与气、知与行的关系,说“凡言性者便有命。凡言命者便有性”。主张“存养”。使“气服于理”,即“存天理”;“省察”,“反身而诚”,即“去人欲”。并认为前者是知,后者为行,知重于行。认为“正心”是修养的根本,“一心正呵一身正,一家正呵一国正,这的便是平天下的体例”(《直说大学要略》)。“正心”的内容就是以“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为准则。说:“这其间一个心正,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君臣父子老的少的都正。”(同上)宣扬“正心”是为了“存天理,去人欲”,认为“惟君子为能见微而知著,遏人欲于将萌”。从“天理”论证人事,对三纲五常加以神化,认为“天有寒暑昼夜,物有生荣枯瘁,人有富贵贫贱”,强调“自古及今,天下国家惟有个三纲五常是治乱之本”(《语录下》)。宣扬“天有命,人有义,虽处贫富贵贱,各行乎当为之事,即义也”(同上)。以为人“皆有分限”,在“分限之外,不可过求”。提出“贱为匹夫不必耻”,而“屈伏甘于贫贱者,无入而不自得”的主张。认为社会的治乱、历史的进退都由“命”支配的“时”、“势”决定。“命之所在,时也;时之所向,势也。势不可违,时不可犯,顺而处之,则进退出处,穷达得失,莫非义也”(《与窦先生》)。在教育上,提倡务实致用,强调博古知今,当用于时。认为用于成人教育的“大学”,只有“民之俊秀者”(《小学大义》)以培养“治人”者为目的。因此“小学”和“大学”的区别是“小学教人自下事上之道,大学教人自上临下之道”(《对小大学问》)。封建道德教育可分为“治人”和“事上”两部分,是进一步巩固封建伦理纲常的基础。政治上主张实行孔孟的“王道”、“仁政”,认为“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农桑学校》)。为学少创见,对于程朱理学的流行、传播和朱陆合流有一定影响。有《鲁斋遗书》。
许衡(1209—1281)元诗文家。字仲平,号鲁斋。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幼颖悟不凡,稍长,嗜学如渴。后与姚枢、窦默同隐苏门,讲习理学。中统元年(1260)召为国子祭酒,未几,谢病归。至元二年(1265)复召入京,命议事中书省,七年除中书左丞,八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十年辞归。十三年再召至京,领太史院事,修成《授时历》,十七年以疾归。卒后谥文正,封魏国公。衡乃元开国大儒,其诗古朴坦诚,自成一家。其文章自然明白醇正,乃典型的理学家之作。著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生平事迹见《元史》卷一五八。

许衡  1209—1281

元代理学家、教育家。字仲平,时人称鲁斋先生。元朝怀孟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父名通,业农,避居河南新郑。他自幼颖悟过人,嗜学如饥渴。年十六从舅习吏,但不愿为吏,决意求学,专研儒家经典,并学占侯之术。1228年,蒙古招考诸路儒生,许衡应试中选,得入儒户,以教学为业,与隐居大名的窦默一起论学。1242年,许衡拜见姚枢,求得程颐《易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手录而归,遂以授徒,声名大著。1250年,移居苏门,与姚枢、窦默讲习,凡经传、子史、礼乐、星历、兵刑、食货之类,无不论及。1254年,忽必烈征许衡为京兆教授。中统二年(1261),忽必烈授他为国子祭酒。至元三年,奉召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奏上《时务五事》疏,说明行汉法才能治中原。以后参与制定朝仪及内外官制。七年,授中书左丞。因劾阿合马,不听,辞职。八年,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使主教育。许衡除用朱熹的著作为教材外,还自著了《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大学要略》、《编年歌括》、《稽古千字文》等作教材。亲自授徒,课余让学生习礼仪。由于权臣以学校非急务,读书为无用,不及时供应廪膳,学生离散,许衡难有作为,辞归。十三年,召至大都,(今北京)仍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命与王恂、郭守敬商定历法。在他的领导之下,郭守敬新制仪象圭表,展开大规模测量活动。十七年,《授时历》成,致仕还乡,次年去世。大德元年(1297),谥文正。许衡虽志在从政,难有作为,只得从教,使朱熹学说传播开来,理学成为元代官学。其著作收入《鲁斋遗书》。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