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四镇之乱
释义

四镇之乱 

唐德宗时四个方镇的叛乱。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魏博镇(治今河北大名东)田承嗣死,其侄田悦承袭节度使之职,代宗欣然同意。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成德镇(治今河北正定)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上表德宗,也想承袭节度使之职,而未得允许。于是李惟岳联合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治今山东益都)李正己,山南东道梁崇义,起兵反唐。魏博田悦首攻邢州(今河北邢台)与临洺(今河北永年县西),为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所败,退据洹水(今河北大名南),求救于李纳(时李正已死,其子李纳统领军务)和李惟岳。两镇之兵增援田悦。与此同时,梁崇义亦发兵江陵,唐派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讨之,破梁崇义,克襄阳,梁崇义自杀。范阳(治今北京)节度使朱滔讨李惟岳,成德将张孝忠以易州(今河北易县)降,与朱滔合兵共讨李惟岳。魏博、淄青兵攻徐州,欲扼江、淮通道,为唐军所破。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马燧、李抱真、李晟大破田悦军,田悦收残兵千余退保魏州(今河北大名东)。淄青李纳败逃濮州(今山东鄄城)。朱滔、张孝忠破李惟岳于束鹿(今河北束鹿),成德将王武俊杀李惟岳而降。至此,李惟岳、梁崇义败死,田悦、李纳逃归自保,四镇之乱暂被平息。
四镇之乱唐建中二年(781),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魏博节度使田悦为宝臣子惟岳请袭父位,德宗不许。悦即与惟岳及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四镇连兵叛乱。德宗令河东、昭义、淮西、幽州、宣武诸镇平叛。次年,诸镇混战,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皆自称王,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兴元元年(784),德宗下诏罪己,大赦天下,军士厌战,王武俊、田悦、李纳等始去王号,上表谢罪,四镇稍息。

四镇之乱 

建中二年(781)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请求继任,为德宗所拒绝,下诏削其官爵。俄而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卒,其子李纳请求继任,德宗亦不准,于是李惟岳和李纳、魏博田悦、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勾结起来发动叛乱,这就是“四镇之乱”。唐德宗派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李晟进击。十一月,大败田悦于临洺(河北永),斩首万余级,得谷三十万斛,器甲无数。三年(782)正月,田悦求救于李纳和李惟岳,李纳派大将卫俊将兵万人救悦,李惟岳亦遣兵三千赴援。马燧等再败田悦于洹水(安阳河)斩首二万级,溺死者不可胜数。淄青军殆尽。田悦收败兵千余人退守魏州,亡在旦夕。田悦求救于朱滔、王武俊。六月,朱滔、王武俊联兵五万来救田悦。唐军战不利,马燧等退至魏县。十一月,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而以朱滔为盟主。在唐与河北诸镇交战之前,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不听调遣,建中二年五月以淮宁军节度使李希烈进击梁崇义,八月,攻襄阳,梁崇义兵败自杀。李希烈灭梁崇义之后,欲据有襄州,为德宗所拒绝,令其还归本镇,率军东讨李纳。于是李希烈也加入了叛乱的行列,出现了“五镇连兵”的局面。《旧唐书·马燧传》:李希烈自称天下兵马元帅、太尉、建兴王(《新唐书·李希烈传》:自称天下都元帅)。遣兵取汝州,下尉氏、进围郑州,东都大震。建中四年(783),德宗急命哥舒曜率关中诸道兵万余人讨李希烈,哥舒曜出东都,克汝州,进据襄城,李希烈退回蔡州。由于唐军讨伐无功,德宗不得不与藩镇妥协。建中五年正月,下罪已诏大赦天下,于是王武俊、田悦、李纳皆去帝号,上表谢罪,表示仍做藩臣,事实上仍是各据一方。只有李希烈自恃兵强,不奉诏,称皇帝,国号大楚,改元武成。唐贞元二年(786)四月,为其属下毒死。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