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李鸿章
释义

李鸿章1823—1901

安徽合肥人
清代淮军军阀,洋务派首领。同治、光绪年间,举办洋务,有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等企业。并主持丧权辱国外交,先后签订《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及《辛丑条约》。曾任两江、湖广、两粤、直隶各地督抚,北洋大臣,大学士等职。
原名:李章铜
字:渐甫
号:少荃、少泉、仪斋
晚号:仪叟
封号:肃毅伯
谥号:文忠
籍称:李合肥
影射名:威毅

李鸿章1823—1901

清末大臣、淮军头目、洋务派首领。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咸丰三年(1853年)在原籍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后投效曾国藩作幕僚。咸丰十一年,奉曾国藩命募勇七千,建立淮军。翌年四月,由英国轮船护送到上海,伙同英、美、法侵略军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绞杀太平天国革命,攻陷苏、常,升任江苏巡抚。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今南京)后,封一等肃毅伯。次年署两江总督,调集淮军六万人赴河南对捻军作战。1867年春,授湖广总督,继曾国藩为钦差大臣,专办“剿”捻事务,先后镇压东西捻军。次年晋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1870年调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从此掌握清廷军、政、外交、经济大权,成为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和洋务派首领。1873年授武英殿大学士,次年调文华殿大学士,仍留总督任。为挽救清朝统治,摆脱内外危机,从六十年代开始,标榜“自强”、“求富”,积极从事洋务运动,依靠外国侵略者,陆续开办了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天津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津榆铁路、漠河金矿等军事和民用企业。又利用关税购买军舰,建北洋水师学堂。光绪十四年(1888年),正式建成北洋海军。1885年中法战争中,他主张乘胜求和,与法国订立《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奉行避战求和方针,招致战争的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灭,签订了《马关条约》。1896年入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翌年任武英殿总裁,旋任两广总督。1901年任督办政务处督办大臣,寻总理外务部。其人揽政数十年,对外一贯反对抵抗侵略,主张妥协投降,导致中法、中日战争失败,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1896年以钦差大臣身分出使俄国,接受沙俄300万卢布的贿赂,签订出卖中国东北主权的《中俄密约》。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涨时,他伙同张之洞、刘坤一搞“东南互保”,伙同帝国主义镇压义和团运动。次年,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从而把中国推向了完全半殖民地化的深渊。同年病死北京。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周 军 杨雨润主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424页
李鸿章
李鸿章传
李鸿章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
尹福庭
苑书义
(美)康念德著 杨
天宏 陈 力等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132页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421页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94页
李鸿章与甲午战争
李鸿章家书
刘功成
李鸿章 邓曙光编
大连出版社1994年版189页
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版301页
洋务之梦:李鸿章传
李鸿章评传
成晓军
(美)刘广京 朱昌
崚编 陈 绛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86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403页
  
李鸿章
李鸿章思想体系研究
略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有关李鸿章洋务活动的讨论情况
试论李鸿章的洋务活动
正确评价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轮船招商局
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李鸿章和轮船招商局
中俄谈判中的杨儒和李鸿章
两广总督任内的李鸿章
李鸿章与捻军
应全面评价李鸿章
评李鸿章的洋务运动
论李鸿章的对外交涉
中日战争中的李鸿章与翁同龢
李鸿章死因质疑
李鸿章与重庆开关、开埠
李鸿章与晚清华侨政策的变化
李鸿章与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时期的李鸿章
李鸿章环游世界与一八九六年中俄密约
李鸿章马关被刺记
李鸿章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方“主角”论质疑
李鸿章与太平天国
李鸿章应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主要责任
中法战争中的李鸿章
天津教案中的李鸿章
试论李鸿章的海军战略思想
李鸿章晚年病情未刊电稿
李鸿章与淮军的现代化
试论李鸿章创建淮军及其初步发展
金玉钧与李鸿章
石川伍一间谍案与李鸿章
对李鸿章“利用外资”的再认识
李鸿章与《中法和约》
李鸿章与开平煤矿(1878—1900)
李鸿章办教案是媚外还是排外
李鸿章筹建北洋海军述略
李鸿章出使俄国记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的铁路活动
中日甲午战争与西太后、光绪帝及李鸿章
研究李鸿章晚年思想的重要资料——《李鸿章
致盛宣怀遗书》
董守义
王承仁 刘铁君
胡 滨等
乔还田
王鹤鸣
戚其章
陈旭麓
陈振江等
喜 所
靳柏年
胡 滨等
胡 滨等
崖树萄
李 涵
江 地
乔还田
王自敏
杨晓敏
夏 冬
傅德华 陈宗海
周 勇
庄国上
苑书义
王 凡
周传儒
李兆铭
竺柏松
江 地
余明侠
陆 方
廖宗麟
徐 勇
傅德华
廖宗麟
董蔡时
金 波
戚其章
曹均伟
雷 颐
徐永志
翁 飞
苑书义
孙云晓
周辉湘
孙孝恩
傅德华
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版602页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34页
文汇报1980年12月29日
人民日报1981年3月30日
安徽日报1981年4月2日
光明日报1984年6月13日
文汇报1988年12月6日
天津日报1989年3月22日
南开大学学报1976年4期
学习与批判1976年7期
吉林大学学报1980年3期
历史研究1982年4期
历史教学1982年8期
岭南文史1983年1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1期
北方论丛1983年2期
安徽师大学报1983年2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5期
北方论坛1984年1期
浙江学刊1984年2期
历史知识1984年4期
南洋问题1984年4期
历史研究1984年5期
安徽史学1984年6期
史学月刊1985年1、2期
历史知识1985年1期
江汉论坛1985年1期
山西大学学报1985年2期
苏州大学学报1985年3期
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5期
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5期
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5期
安徽史学1985年第6期
安徽史学1986年1期
安徽史学1986年1期
东方世界1986年1期
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年3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7年1期
史学月刊1987年1期
河北师院学报1987年1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7年1期
河北师院学报1987年1、2期
名人传记1987年3期
衡阳师专学报1987年4期
北方论丛1987年5期
复旦学报1987年6期
怎样评价李鸿章在中秘订约谈判中保护华工一
黄绮文汕头大学学报1988年1、2期
李鸿章——中国近代经济事业的开拓者
李鸿章功过是非之我见
李鸿章与朝鲜——评甲申政变前后的中朝关系
饶天枢
赵 炯
曹中屏
贵州大学学报1988年2期
商丘师专学报1988年2期
浙江学刊1988年4期
李鸿章新论
中法战争中的援闽问题与李鸿章
李鸿章与洋务教育——兼论李鸿章的教育思想
评李鸿章的外交活动
李鸿章:向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应予肯定——“李
鸿章与中国近代经济学术讨论会”综述
王俊杰
关 威
刘恩格等
吴福环
陈旭麓
王彦民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8年4期
福建论坛1988年6期
东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88年9期
学术月刊1988年11期
安徽史学1989年1期
安徽史学1989年1期
略论李鸿章与时代开放
李鸿章和淮军近代化
李鸿章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从魏源
“师夷长技”的认识到李鸿章“借法富强”的实
董蔡时等
翁 飞
王鹤鸣
安徽史学1989年1期
安徽史学1989年2期
安徽史学1989年2期
略论李鸿章与甲午海战
甲午战前日本侵华活动与李鸿章
论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抉择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李鸿章办洋务浅析
评马关谈判中的李鸿章
浅析李鸿章“外须和戎”的外交思想
论李鸿章的变法思想
关于李鸿章倡办近代化矿业的几个问题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矿业史上的地位
李鸿章与台湾洋务新政
李鸿章与朝鲜对西方的缔约开放
李鸿章与中国铁路
李鸿章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简论
略论李鸿章的对日观
李鸿章与常胜军关系新议
关于李鸿章等洋务派人物的评价问题
李鸿章军事经济思想初探
论李鸿章在创建中国近代海军中的作用
李鸿章人才思想管窥
李鸿章与1871年中日首次缔约交涉
李鸿章心态与甲午惨败
浅论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的拓荒
试论义和团时期的李鸿章
李鸿章与中日《马关条约》
李鸿章与清末遣使驻外
近年来李鸿章研究综述
论1900年庚子事变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与中日甲午海战
李鸿章与“球案”
再论左宗棠李鸿章新疆防务之争的性质问题
李鸿章与西太后关系述略
一部有特色的人物传记——《李鸿章传》评介
论李鸿章在驰禁时期的禁烟活动
李鸿章:近代史上的“多面人”
李鸿章外交思想论纲
略论李鸿章与清流派
李(鸿章)宝(海)谈判由来、实质和影响
李鸿章参与甲申政变说质疑
中法战争中李鸿章主和动机初探
李鸿章与19世纪后期的中日外交
何平立
陆方等
牛 济
立 早
王志华
张礼恒
章音良
章鸣九
余承璞
余明侠
马 琪
陈尚胜
刘光永
张富强
刘学照
张富强
余明侠
果增明等
黄新田
张礼恒
曲晓璠
刘光永
卢万玉
翁 飞
张风翔
张富强
立 早
陈勇勤
杜耀云
谢必震
董蔡时
刘光永
徐永志
张礼恒
刘光永
张富强
陈勇勤
庾裕良
陈勇勤
储立新
王鹤鸣
上海大学学报1989年2期
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3期
人文杂志1989年3期
湘潭大学学报1989年4期
荷泽师专学报1989年4期
齐鲁学刊1989年5期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5期
历史研究1989年6期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1期
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1期
台湾研究1990年2期
山东大学学报1990年2期
安徽史学1990年3期
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3期
历史研究1990年3期
江海学刊1990年4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6期
军事经济研究1990年7期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1期
安徽史学1991年1期
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1期
安徽史学1991年1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1期
安徽史学1991年1期
内蒙古大学学报1991年2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2期
湘潭大学学报1991年2期
安徽史学1991年3期
山东师大学报1991年3期
福建论坛1991年6期
近代史研究1992年1期
北方论丛1992年1期
河北师院学报1992年2期
北方论丛1992年3期
安徽史学1992年3期
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4期
学术界1992年4期
学术月刊1992年5期
中州学刊1992年5期
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6期
安徽史学1993年1期
李鸿章的气质、性格与事业
李鸿章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初探
李鸿章与近代矿业
李鸿章外交思想新论
京畿忠臣与京师言官——李鸿章、张佩纶关系
初探
(英)福尔索姆
施渡桥
刘光永
刘世华
陈勇勤
安徽史学1993年1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3年2期
安徽史学1993年3期
安徽史学1993年3期
北京档案史料1993年3期
论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的变化
李鸿章是怎样开始购买铁甲舰的
李鸿章是第一个接受X光检查的中国人
李鸿章与白齐文事件
李鸿章与蚕池口教堂迁移案
为“李鸿章走红运”泼冷水
李鸿章对“两广独立”的态度与庚子政局
李鸿章的”中西比较观“述论
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19世纪中日近代化
轨迹的投影
施渡桥
罗肇遣
李德硕
熊秋良
翁 飞
夏东元
董丛林
董丛林
刘学照
近代史研究1993年4期
福建论坛1993年4期
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5期
文史杂志1994年1期
学术界1994年1期
学术月刊1994年2期
河北师院学报1994年2期
河北学刊1994年2期
近代史研究1994年3期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铁路史上的地位
再论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
论李鸿章的改革主张与实践
李鸿章与早期维新派
李鸿章的战略思想与甲午之败
甲午丰岛海战失败责任在李鸿章
李鸿章对日海军威慑战略与甲午海战
李鸿章洋务教育思想论析
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兼论洋
务运动在甲午战后的新发展
余明侠
戚其章
章育良
高仁立
林子年
郑守正
苏小东
周 巍
余明侠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3期
清史研究1994年4期
湘潭大学学报1994年4期
吉林大学学报1994年4期
福建论坛1994年4期
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5期
近代史研究1994年5期
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5期
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6期
李鸿章的心态与洋务运动的得失
论李鸿章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自我”塑造
李鸿章与安徽会馆
李鸿章甲午海战作战指导方针探析
李鸿章在湘幕“不见知”的情况确实存在
李鸿章“保船制敌”新议
李鸿章与大久保利通的近代化思想比较
李鸿章扣压效卯急电与方伯谦冤案
19世纪末俄国期刊关于李鸿章的述评
江秀平
张富强
杜春和
季云飞
翁 飞
张凤翔
姚传德
(美)方俪祥
(俄)A·托伊别尔
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6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5年1期
安徽史学1995年1期
安徽史学1995年1期
安徽史学1995年1期
内蒙古大学学报1995年2期
安徽师大学报1995年2期
历史档案1995年2期
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3期
论李鸿章的“和戎”观
台湾学者的李鸿章研究
论李鸿章同伊藤博文的三次会晤
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对局势的判断论析
李鸿章与薛福成弟兄
李鸿章左宗棠海防思想比较
李鸿章家书辨伪
李鸿章与日本
论李鸿章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李鸿章与漠河金矿
《李鸿章评传》——书评
欧阳跃峰
张礼恒
刘学熙
马 敏
贾熟村
史滇生
刘学照
刘世华
张富强
贾熟村
(美)玛丽·B.兰金
著 李 云译
近代史研究1995年3期
安徽史学1995年4期
近代中国1995年5辑
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5期
清史研究1996年1期
安徽史学1996年2期
历史研究1996年2期
安徽史学1996年3期
安徽史学1996年4期
安徽史学1996年4期
近代中国1996年6辑
李鸿章“一生功过在和戎”辨
李鸿章与《中日友好条规》的签订
李鸿章游美植树的一点考证
论李鸿章的近代化开放意识
论李鸿章的海防思想
欧阳跃峰 郑 林
刘世华
汤 晏
管 伟
戚海莹
史学集刊1997年1期
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1期
*传记文学1997年71卷1期
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2期
安徽史学1997年2期
李鸿章与中国电讯事业
李鸿章对外之矛盾心态浅析
庚子孙(中山)李(鸿章)关系与中国政局
李鸿章与马建忠弟兄
“明是和局,阴为战备——李鸿章处理台湾事件
的指导思想初探
贾熟村
殷俊岭
苑书义
贾熟村
王玉华
安徽史学1997年2期
山西师大学报1997年2期
河北学刊1997年2期
清史研究1997年3期
安徽史学1997年4期
试论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过程中的
成事之道
汪 盈安徽史学1997年4期
李鸿章与中东路权
李鸿章与刘铭传的友谊
李鸿章与曾国藩在立身行事上的差异
甲午战前李鸿章的实力思想
应积极评价李鸿章的十年专利
李鸿章与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
李鸿章与近代矿业
李鸿章与近代唯一的平等条约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海军装备建设
李鸿章与晚清海军舰船装备建设的买与造
苏州杀降事件与戈登李鸿章的矛盾冲突
论李鸿章对日本认识的转变(1870—1880)
李鸿章“以夷制夷”新论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中日近代化的一种比较和
象征
朱从兵
汤奇学
曹建英
王玉华
毛华敬
劭建东
贾熟村
欧阳跃峰 李玉珍
张家瑞
张家瑞
王洪运
王如绘
刘世华
刘学照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1期
安徽史学1998年1期
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1期
安徽史学1998年2期
文史哲1998年2期
安徽史学1998年2期
安徽史学1998年2期
安徽师大学报1998年2期
福建论坛1998年3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98年4期
东岳论丛1998年5期
西南师大学报1998年5期
贵州大学学报1998年6期
李鸿章与白齐文事件:兼论李鸿章处理涉外事
件的原则和方法
熊秋良安徽史学1999年2期
浅论李鸿章幕府——兼与曾国藩幕府的比较
试论儒家传统文化心理对李鸿章的影响
李鸿章与中国早期铁路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与朝鲜
李鸿章字号辨识
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中的两个问题
试论李鸿章从政四十年的心态
解读《辟韩》——兼论戊戌时期严复与李鸿章、
张之洞之关系
尚小明
张雪荣
高志华
李长华
贾熟村
刘建臻
谭文风
吉晓华
王宪明
安徽史学1999年2期
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2期
学术界1999年3期
安徽师大学报1999年4期
安徽史学1999年4期
历史研究1999年4期
历史档案1999年4期
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4期
历史研究1999年4期
李鸿章的国防观
关于李鸿章家书真伪辨析问题
李鸿章文档整理研究续议
李鸿章外交思想评析
试论李鸿章身边的洋顾问
李鸿章与甲午战争
比较李鸿章、张之洞“官督商办”之异同
淮军和北洋海军创始人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
载湉、李鸿章与甲午战争
从档案记载看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与北洋舰队的覆灭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
李鸿章
章育良
董丛林
刘申宁
刘 彬
方 英等
贾熟村
罗肇前
尹福庭
范济国
苑书义
宋秀元
王楚良
韦息予
翁 飞
肖 黎等主编
湘潭大学学报1999年6期
河北师大学报2000年1期
河北师大学报2000年1期
北方论丛2000年3期
安徽史学2000年4期
河北学刊2000年5期
社会科学2000年12期
中国近代军事人物传第268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129页
甲午战争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161页
甲午战争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200页
甲午战争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224页
近百年中国名人传第107页
淮系人物列传第3页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男人第430页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6: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