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鲁迅 | |||||||||||||||||||||||||||||||||||||||||||||||||||||||||||||||||||||||||||||||||||||||||||||||||||||||||||||||||||||||||||||||||||||||||||||||||||||||||||||||||||||||||||||||||||||||||||||||||||||||||||||||||||||||||||||||||||||||||||||||||||||||||||||||||||||||||||||||||||||||||||||||||||||||||||||||||||||||||||||||||||||||||||||||||||||||||||||||||||||||||||||||||||||||||||||||||||||||||||||||||||||||||||||||||||||||||||||||||||||||||||||||||||||||||||||||||||||||||||||||||||||||||||||||
释义 |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鲁迅1831—1936鲁迅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幼名樟寿,字豫山,后改豫才。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入东京弘文书院、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论战时,站在革命派一边,1908年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章。1909年回国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和北京政府教育部科长、佥事等职。1920年至1926年间,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校兼课。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同时创作了大量杂文。这种文体后来成为鲁迅战斗的主要武器。1918年至1926年间,先后创作出版了《呐喊》、《热风》、《坟》、《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1926年因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迫害,遂于8月南下,先后在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在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鲁迅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10月到上海,研究马列主义理论。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进步组织,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进行英勇的斗争,并积极介绍马列主义文艺理论,成为革命文学运动的主将。1933年担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上海分会执行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其他革命文艺战士一起,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和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民族革命战争文学”口号。从1927年至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杂文,分别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这些作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他关心培养青年作者;领导和支持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文学团体;主编《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事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大力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外国进步文学作品;提倡战斗的木刻艺术。这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鲁迅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了七百余万字的著译和数百万字的日记、书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鲁迅日记》、《鲁迅书信集》等出版。 鲁迅
附注:鲁迅的传记资料仅收书籍部份,报刊和论文集中的篇目,因数量太多,同时又有《鲁迅研究资料索引》等专题索引可查,本索引省略未录。 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幼名樟壽,字豫山,後改豫才,筆名魯迅、迅行、飛、旅隼等,浙江紹興人,1881年(清光緒七年) 生。少年時在本縣三味書屋讀書。1898年入南京水師學堂。1899年考入江南陸軍學堂附設鐵路礦務學堂,1901年畢業。1902年春,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1904年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後棄醫學文。1906年至東京,開始從事文學活動,翻譯介紹俄国、東歐等國家文學作品。1908年加入光復會。1909年8月回國,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任生理學化學教員。次年8月,任紹興府中學堂監學兼生理學教員。辛亥革命紹興光復後,任山(陰) 會 (稽) 初級師範學校校長。1912年春,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部員; 5月隨教育部遷往北京,先後任北京政府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僉事。1917年因張勳復辟,辭職。1918年1月,參加《新青年》雜誌編輯工作。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開始用“魯迅”筆名。1920年秋,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講師。1923年秋。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1925年8月,免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講師職; 同年秋,兼中國大學講師,黎明中學教員。1926年1月,教育部僉事恢復,到部任事; 同年8月,離北京赴厦門,任厦門大學文科教授; 12月辭職。1927年1月赴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4月辭職。1927年10月,至上海定居; 12月應大學院院長蔡元培聘,任特約著作員。1928年任《語絲》編輯,與郁達夫創辦《奔流》,編輯《馬克思主義文藝論叢》叢書,並與柔石等組織朝花社,出版《朝花週刊》、《朝花旬刊》。1930年3月,與創造社、太陽社、文學研究會及其它進步作家在上海成立左翼作家聯盟。1933年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選爲執行委員。與友人合編《萌芽月刊》、《巴爾底山》、《前哨》、《十安街頭》、《譯文》等刊物。1936年10月 19日病逝於上海。年55歲。1938年魯迅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近一千萬字,收録其全部作品及譯作。 |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