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李四光
释义

李四光1889—1971

湖北黄冈人
中共党员。中国现代杰出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家,冰川学家。我国地质力学创始人。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会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生平一直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作出卓越的贡献。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等。
原名:仲揆
字:福生
西名:J.S.Lee

李四光1889—1971

李四光


著名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早年留学日本、英国。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国立图书馆副馆长,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会长等职。为避免蒋介石集团的迫害,于1947年底去英国。在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不顾国民党政府驻英使馆的威吓,于1950年5月6日回到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并当选为第一届、二届、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从1921年起,多次到祖国南北进行地质考察,获得了卓著的科学研究成果。曾多次应邀到外国讲学和参加国际地质会议,享有国际声望。他发现和论证了中国内地有第四纪冰川遗迹存在;创建了地质力学这门崭新学科;他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的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他分析我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沉降带既生油又储油,为我国普查出大片油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国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发现,均证实了他的科学论断。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病逝。科学论著主要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地质学》、《中国震旦纪冰川》、《东亚构造格架》、《新华夏海的诞生》、《受了歪曲的亚洲大陆》、《中国地质及大陆运动》、《地震地质》、《地质力学概论》以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李四光

石迹耿千秋——回忆李四光
李四光的故事
许叔彬 李林
杨世铎等
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4月版126页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年12月版270
李四光纪念文集李四光研究会筹备
组、地质学会地
质力学专业委员
会同编
地质出版社1981年6月版142页
少年李四光
李四光传
中共中央委员、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同志逝世
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严慧
陈 群等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版136页
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版399页
人民日报1971年5月3日
光明日报1977年7月10日
春风化雨入心田——记周总理对我父亲李四光
的亲切教诲
李林文汇报1978年3月1日
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 吉林日报1978年7月19日
学习李四光同志尊重实践的精神
李四光与贵州第四纪冰川
当代卓越的蒙古族科学家李四光
“到打碎酒精瓶的时候了”——著名地质学家李
四光二三事
李道桴 郑明焕
毛健全
李荣
陶晓函
光明日报1978年9月30日
贵州日报1979年3月27日
内蒙古日报1980年1月26日
甘肃日报1980年2月27日
李四光在桂二三事
李四光和马克思主义
来去皆为国事忧——李四光的三次出国回国
回忆李四光在广西的活动
李微
石松
杨世铎
广西地质学会科普
委员会
广西日报1980年4月20日
湖北日报1981年1月22日
人民日报1981年3月31日
广西日报1982年6月17日
李四光与武汉大学
记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
回忆我的老师李四光同志和他的科学活动
周总理追悼李四光的“代悼词”
行遍天涯 誉遍天涯——介绍李四光同志的照
片和事迹片断
驾 山
周国钧
许杰
苏东海
伍展等
长江日报1983年11月13日
化石1977年4期
自然科学争鸣1977年6期
革命文物1978年1期
革命文物1979年6期
李四光(1889—1971)关国煊*传记文学1980年36卷2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4册第92页
回忆李四光先生
李四光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
吴世昌
姜宗伦等
奚介凡 安静波
散文世界1985年创刊号
中华英杰第148页
中外科学家小传第122页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552页
李四光(1889-1971)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
不是选择的“选择”——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同志年谱简编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
政务院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
张敏孝
广西统计局
庄葳等
吴振标
郑明焕整理
贺觉非
刘昭民
吴磊伯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164页
古今广西旅桂人名鉴(旅桂部分)第32页
古今中外三百名人第327页
名人轶事录第193页
李四光纪念文集第129页
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上册)第96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7册第64页
*新中国人物志(下)第72页

李四光

李四光
李四光年谱
重视实践,勇于创新,走自己的路——纪念李四
光教授逝世十五周年
胡立敏
马胜云 马 兰编
孙殿卿等
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146页
地质出版社1999年版438页
中国地质报1986年5月12日
翁文灏和李四光的友谊
光辉的思想,丰硕的业绩——纪念李四光教授
诞辰一百周年
潘云唐等
刘 迅
团结报1989年7月25日
科技日报1989年10月9日
深切怀念李四光先生中国科学院资源环
境科学局
中国科学报1989年10月27日
学习李四光——在纪念李四光同志诞辰一百周
年大会上的讲话
杨尚昆人民日报,科技日报1989年10月27日
光辉的旗帜——在李四光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
会上的讲话
钱学森科技日报1989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1989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海外版)1989年11月1日
科学家攀登高峰之路
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向李四光学习
郑田芬等
李道桴
科技日报1989年10月29日
中国地质报1989年11月6日
李四光的第五道光
一面又红又专的旗帜——向李四光同志学习
陈 钢
国家地质总局理论
文汇报1991年11月20日
红旗1977年11期
李四光及其地质力学
漫谈李四光的治学方法
李四光的科学理论和哲学思想
鲁迅与李四光
论李四光的教育思想——其办学思想部分
鲁迅和李四光的一场“笔墨官司”
著名科学家李四光诞生100周年
李四光科学家、教育家《李四光全集》出版
1949—1999英雄模范人物:地质力学创始人李
四光
潘贤君
刘则渊
汪寿祥
黄 钢
景才瑞等
孟繁诚等
李方诗等主编
李维民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辽宁师院学报(自然)1978年1期
人民教育1980年1期
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9期
文学自由谈1986年1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1期
名人传记1988年8期
中国人物年鉴(1990)第159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8)第155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60页
20世纪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
1971)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18页
纪念人物:地质学家李四光诞辰110周年纪念
活动在北京举行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415页
李四光(1889—1971)《中国科苑英华录》
编写组
中国科苑英华录——新中国之部(下)第
340页
李四光(1889—1971)
地质力学的创立人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
李四光(1889—1971)
李四光
范济国
杨世铎
廖盖隆等主编
京 声 溪 泉
肖 黎等主编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113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卷第561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328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178页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男人第531页

李四光1889——1971

原名仲揆,字福生,後改名四光,湖北黄岡人,1889年 (清光緒十五年) 生。1902年入武昌第二高等小學。1904年7月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學院。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7年7月畢業後,考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1910年7月畢業回國,在武昌曇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1911年9月,到北京參加辛亥第六次游學畢業生考試; 10月授工科進士。武昌起義爆發,任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1912年1月,被委任爲南京臨時政府特派漢口建築籌備員; 2月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部長,湖北同盟會書記; 3月湖北實業部改爲實業司,任司長。1913年赴英國留學; 10月入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6月,獲自然科學碩士學位。1920年5月至1923年1月,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兼該校二院庶務。1922年1月,被選爲中國地質學會副會長; 11月兼任國立京師圖書館副館長。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7月任武漢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1929年2月,任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並被英國倫敦地質學會選爲國外會員。1930年1月,被聘任爲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顧問; 同年春,兼任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1931年7月,英國伯明翰大學授予自然科學博士學位。1932年8月,任中英庚款董事會董事。1933年1月,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4年12月,應英國倫敦、劍橋、伯明翰等地八所大學邀請,赴英講學。1937年12月地質研究所遷桂林,1938年秋,任桂林科學實驗館館長。1939年6月,任湖北省臨時參議會副議長。1945年3月,被選爲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 7月任中國科學工作者監事長。1947年赴歐洲; 同年12月,挪威奥斯陸大學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4月,當選爲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7月,被選爲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代表; 10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0年4月回國; 8月被選爲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主席; 9月任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951年4月,被選爲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5月兼任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1952年8月,任地質部部長。1953年11月,兼任地震委員會主任委員。1954年1月,兼地質部普查委員會主任;11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1955年春,任中國學院學部委員會委員。1956年3月,任全國石油地質委員會主任委員。1958年6月,接受蘇聯科學院院士稱號; 8月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 9月被選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並兼地質力學研究所所長; 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4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並被選爲第九届中央委員會委員; 7月任中央地震工作領導小組組長。1970年8月,調任國務院科教组組長。1971年4月29日病逝。終年82歲。著有《中國北部之䗴科》、《冰期之廬山》、《中國地質學》、《地球的年齡》、《地質力學概論》、《地穀構造與地穀運動》、《三大冰期》、《古生物及古人類》、《中國第四紀冰川》等。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1: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