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译经
汉魏之际,洛阳为佛经传译中心。西晋时期,有月氏僧竺法护在长安译经,此为长安译经之始。迄至十六国时期,东土与西域的交通日趋频繁,西僧东入,引入大量新经。苻秦建元十五年(379),道安入长安,颇受秦主苻坚礼遇。道安极力倡导,鼓励译经事业,朝臣赵整也并力护持,长安译经日盛。道安有一批素质很高的助手,最重要者当推竺佛念。佛念系凉州僧人,少好游方,通晓华戎音义。译胡为汉,多赖佛念之力。兜佉勒国僧人昙摩难提等,各出经卷,由佛念等传译。道安每亲为校定,为之作序。所译经卷多为一切有部之学。淝水战后,苻秦势衰,长安译经仍很兴旺。西燕慕容冲围困长安,“兵乱都邑,伐鼓近郊”,译事犹未辍止。后秦立国后,姚氏父子崇信佛法,长安佛事颇盛。法和、僧、僧睿、佛念、僧伽跋澄等继续从事译经事业。弘始三年(401),鸠摩罗什入长安,应秦主姚兴之请,主持长安译事。罗什通辩华语,手下有“四圣”、“八哲”、“十俊”诸得力弟子,译事臻于极盛。前后十数载,校译佛经三百余卷,实为中国佛教和文化史上的空前壮举。弘始十五年(413)罗什卒,法事渐颓。其后四年刘裕入关,次年大夏破长安,又有西秦北魏之战,关中兵连祸结,名僧四散,义学南趋,长安遂失其译经重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