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邹守益 |
释义 | 邹守益(1491—1562)明江西安福人,字谦之,号东廓。正德进士。出王守仁门,授翰林编修,不久因直言罢归。后赴赣谒王守仁,讲学赣州。又参与平宁王朱宸濠之变。世宗即位,复官。一度谪为广德州判官。建复初书院,与学者讲授其间,复起为南京礼部郎中,升南京国子监祭酒。再以直言落职归,讲学里中,学问终老。其学以“敬敬无欲”为“良知”本体,以“慎独戒惧”为“致良知”工夫,主张“君子之学,以去其欲而全其本体而已”(《东廓集·录青原再会语》)。著有《东廓集》。 邹守益(1491—1562)明学者。字谦之,号东廓。安福(今属江西)人。正德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祭酒。先宗程朱,后师事王守仁。其学笃守王学传统,说:“良知虚灵,昼夜不息,与天同运,与川同流。”(《东廓语录》)反对“无形为道,有形为器”的说法,认为:“盈天地皆形色也,就其不可睹不可闻超然声臭处指为道,就其可睹可闻礼物不遗指为器,非二物也。”(同上)主张“天性与气质,更无二件”(同上)。以目视、耳闻、身行为气质,指出天性须依附于气质,“除却气质,何处求天地之性”(同上)。认为“心”是“精明灵觉”的,但也“有所障蔽,有所滞碍”,如要复见本心,则需主“敬”,说:“敬也者,良知之精明,而不杂以私欲也。”(《东廓论学书》)强调“慎独”、“戒惧”为“致良知”的主要修养方法。有《东廓集》。 邹守益 1491—1562字谦之,号东廓,安福(今属江西)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嘉靖三年(1523),因直谏忤旨,谪广德州判官,后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二十年(1541),因上疏直言忤旨,落职归里,家居20余年而后卒,赠南京礼部右侍郎,谥文庄。邹氏为学,先宗程朱,后师事王守仁。其笃守王学传统,提倡“戒惧”说,以为“不睹不闻是指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所以致良知也。”(《东廓邹先生文集·答曾弘之》)并认为周敦颐之“主静”、二程(颢、颐)之“寡欲”、思(子思)孟(轲)之“戒惧”名异实同,均为“致良知”之别名。论修养,主张“寂感无时,体用无界”,以为“寂感(动静)”在时间上不可分,是“天然自有之规矩”,(同上《诸儒理学语要序》)“体用”在空间上”非二物”(同上《复查致斋使君》)。强调自强不息,指出“学之病莫大乎息。息则物欲行而天理泯矣。”(同上《说类·学说》)提出“持敬”说,以为“敬也者,良知之精明而不杂以私欲也。”(同上《简吕泾野宗伯》)守益开门讲学数十年,足迹遍及江南各省,影响颇广。其内容以传播王学为宗旨,讲求有的放矢,因人造就。黄宗羲称“阳明之没,不失其传者,不得不以先生(指守益)为宗子也。”(《明儒学案·邹守益传》)其地位在王门诸子之上。著有《东廓邹先生文集》。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