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言意之辩
释义 言意之辩魏晋学者对语言、概念能否表达思想的争辩。“言”即语言、概念;“意”即思想。《周易》中已提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魏晋时,以荀粲、王弼为代表,发挥这一思想,认为语辞不能表达事物深处的精微之理,强调只有忘“言”才能得“象”,只有忘“象”才能得“意”;“意”不仅可以独立存在,而且只有离开“言”和“象”才能获得。以欧阳建为代表,则认为言能尽意,强调事物的形色不依赖于“名”、“言”而独立存在,但“名”与“言”具有辨物和畅理的作用,“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言尽意论》)。言意之辩对于揭示“名”和“言”在语言和逻辑上的本质与作用具有一定意义。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