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荣辱 |
释义 | 《荣辱》《荀子》篇名。提出荣与辱是表明道德价值的重要范畴,其标准在于取义利之先后,“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而“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又从人性论出发,论证了封建等级制及其礼义规范的产生和作用。“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为反映荀子伦理思想的重要资料。 荣辱既指对他人作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赞美和憎恶,也指作为自我评价时的满足或内疚等自我感觉。通常“好荣恶辱”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荀子·荣辱》)。但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荣辱观,如儒家孟子认为“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上》)。荀子也主张“先义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儒家以仁、义等为判定荣辱的标准。但主张功利主义的墨子却认为“强必荣,不强必辱”(《墨子·非命下》)。与此相近,《管子·牧民》认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他们以事功等为荣辱的标准。古代思想家一般都认为“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荀子对此问题作了进一步分析,把荣分为“势荣”和“义荣”,辱也分为“势辱”和“义辱”,认为“君子可以有势辱而不可以有义辱;小人可以有势荣而不可以有义荣。有势辱无害为尧,有势荣无害为桀”(《荀子·正论》)。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