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五经博士 |
释义 | 五经博士官名。秦汉等朝代都曾设立博士,掌通古今,以备君主咨询。汉初行黄老之学,重刑名之术,也起用儒家学者。汉文帝时,以治《尚书》的晁错、张生为博士。汉景帝时,立研究《公羊春秋》的胡毋生和董仲舒为博士。汉文帝、景帝时,以精通《诗经》的申公、韩婴、辕固为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加立精治《易经》的杨何,世治《尚书》的欧阳高,长于治《礼》的后苍为博士。这样《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都有了研治传授的博士,称为五经博士。五经博士除掌通古今,以供咨询外,主要是传授、研究儒家经典,教育生徒。 ![]() 五经博士官名。(1)秦、西汉初太常属官有博士,文帝又增设诸子专书博士和儒家专经博士,建元五年(前136)始置五经博士。初秩比四百石,后升比六百石。除原有议政、制礼、藏书、顾问应对等事外,又增学官职能,掌策试官吏,在太学中教授儒家经典,各置弟子员。有时亦奉命出使,到各地巡行,受命视察灾情或赈济灾民。秩卑而任重,常可直达九卿、守相、刺史等官。以后历朝虽置其官,但已专司教授经学。三国魏设员十九人,五品;别置太常博士掌导引、制礼,位在其上。五经博士不再议礼。十六国后赵复置,设于诸郡国。梁天监四年(505)建国学,开五馆,复置五经博士五员,各主一馆,位六班,在国子博士下,太学博士上。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由官府供应饩廪,学业及格即可为吏。陈沿置,官六品,秩六百石。北朝、隋不置。唐大和七年(833)复置于国子监,每经各一员,后增加为各二员,秩比国子博士,正五品上,以五经教国子生。后或置或罢。宋以后不置。明复置,隶国子监博士厅,员五人,从八品,分掌教授五经,按时考课。(2)翰林院属官。明初设五员,各掌专经,以备讲读,后为圣贤先儒后裔世袭之职,唯居乡给俸,以奉先世祭祀,不治院事,正八品。授孔氏二人、颜氏一人、曾氏一人、仲氏一人、孟氏一人、周氏一人、程氏二人、邵氏一人、张氏一人、朱氏二人、刘氏一人(后革)。清顺治元年(1644)授孔氏北宗一人、颜氏一人、曾氏一人、孟氏一人,随后又授孔氏南宗一人,东野氏、姬氏、仲氏、闵氏、冉氏(仲弓后人)、端木氏、冉氏(伯牛后人)、卜氏、言氏、颛孙氏、有氏、伏氏、韩氏、张氏、邵氏各一人,朱氏二人,关氏三人。皆正八品。清亡,废。 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汉武帝时立。文帝时惟《诗》设有博士。武帝建元五年(前132)春,始置五经博士。参见“博士”。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