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罗布桑却丹 |
释义 | 罗布桑却丹(1873—?)清蒙古族学者。蒙名巴彦陶格涛,汉名白云峰,字罗子珍。卓索图盟喀喇沁左翼旗(今辽宁建昌以北)人。出身贫苦农民,自学蒙、汉、满文。清光绪十七年(1891),擢官喀喇沁左翼旗的苏木章京。光绪二十三年,弃官赴藏求学,途中滞留北京攻读,亲历了“义和团”运动。光绪二十八年,应理藩院试,以精通蒙、汉、满、藏文,获“四种语言固师”称。后相继在北京满蒙高等学堂、日本东京外国语学堂、京都本愿寺佛教学堂任教。1914年在南满铁路株式会社从事蒙文工作。发愤著书,曾作《蒙古风俗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形成之时,(世上万物)分成水、土、木三类。后来又分成昆虫、飞禽、走兽、人类四类生物”。以水、土、木三种具体物质作为万物的初始,并把人类排在最后。重视自然环境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提出“山水不佳则不出特出之人”,“人的寿命之长短在于土地养分的效能”。否定喇嘛教的三大劫或十二小劫的说教。主张物质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天命所定的世界的演化之道,则日落星出,昼夜更替为成规,日积月累,四时循环为一岁”,“这是人类所遵从的时令凭据”。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旋转的太阳,交替的政权”,“贫与富,非永恒”。指出事物都有矛盾对立,“世上任何事物若不成对则不成”,但具体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主张“对什么事物也不能一样看待”。看到事物向反面的转化,“治达到极点则必生乱,乱达到极点则反治”。指出“福祸无定门,全在于个人”,主张创造条件。还看到事物发展有其因果和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遇灾祸,皆有起讫,持久酿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及无神论倾向。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