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礼部
释义

礼部 

官署名。西汉诸曹中有客曹,主外国及民族事务。东晋始置祠部,南朝沿置,北魏称仪曹,北齐亦称祠部,掌祠祭、医药、死丧、赠赙等事。北周称春官府。隋唐改称礼部,为六部之一。礼部集前朝客曹及祠部等机构之职能于一身,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务。其长官为礼部尚书(唐高宗、武则天时曾改称司礼太常伯、春官尚书),副职为礼部侍郎(唐高宗时曾改称司礼少常伯)。下辖礼部(一称司礼)、祠部(一称司禋)、主客(一称司蕃)、膳部(一称司膳)等四司。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礼部之设置历代相沿。清末改设典礼院,礼部之名遂废。

上一页   下一页

礼部①官署名。北魏始置,隋代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北魏始有礼部,王曾任礼部尚书,然其制不详。西魏置,大统十二年(546)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后建六官府,遂改隶春官府。北周沿置,属春官府。保定四年(564)改礼部为司宗,大司礼为礼部,以礼部下大夫为长官,下设小礼部上士,辖典瑞、典服、司寂、司玄、治礼、司谒等官属。掌内外九族之差、玉器衣服之令、法门道士之法。隋始为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其后历代相沿。隋至宋属尚书省,元属中书省,明清为独立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隋置尚书一人。下辖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初由侍郎掌管,大业三年(607),改侍郎为尚书之佐,各司侍郎均改为郎。四司分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唐因之,置尚书、侍郎各一人,四司设郎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龙朔二年(662),更名司礼,咸亨元年(670)复旧。光宅元年(684)更名春官,神龙元年(705)复旧。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始兼掌贡举,历代沿之。五代沿唐制。北宋初设判部事一或二员,以两制及带职朝官充任。掌制科举人,奏补太庙及郊社斋郎、室长、掌坐,都省集议,百官谢贺章表,诸州申报祥瑞,出纳内外牌印,兼管贡院。元丰改制,厘定礼部职掌,始掌礼乐、祭祀、朝会、宴飨、学校、贡举之法。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领其事。南宋因之。西夏亦置,其制不详。辽代属南面官,始置于太祖时,初由中书省兼,后属尚书省。金代初与左、右司同署,天眷三年(1140)始分治。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所辖有惠民司。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与吏、户二部为左三部。至元元年(1264),分置吏礼部。十三年定制,礼部自成一部。设尚书三员,下设侍郎、郎中、员外郎等。辖侍仪司、拱卫直都指挥使司、仪凤司、教坊司、会同馆等机构。明初沿元制隶中书省,并辖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四属部。洪武十三年(1380)废中书省,升部秩。二十九年定部下所属为仪制、祠祭、精膳、主客四清吏司。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以及四司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员。并辖铸印局、教坊司等。清沿明制。天聪五年(1631)始设,初以贝勒领部事,下设承政、参政、启心郎等官。崇德三年(1638),改以承政领部事,下设左、右参政、启心郎、理事官、副理事官、额哲库等官。顺治元年(1644),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额哲库为主事。五年,定尚书满、汉各一人。十五年,定左、右侍郎满、汉均各一人。下属四清吏司如明制。又辖有铸印局、会同四译馆。部内设有司务厅、清档房、汉本房、督催所、当月处等机构,以办理文书等事务。光绪三十二年(1906),光禄、太常、鸿胪三寺并入。宣统三年(1911),改为典礼院。②北周礼部下大夫之省称。③隋、唐、五代礼部头司。详“礼部司”。④南北朝时高昌国八部之一,设长史、司马为正、副长官。⑤渤海国右六司之一,置卿一人。

礼部 

官署名。尚书六部之一。“掌国之礼乐、祭祀、朝会、宴飨、学校、贡举之政令”,“凡礼乐制度有所损益,小事则同太常寺,大事则集侍从官、秘书省长贰或百官,议定以闻”。宋初,有关礼仪事,由礼仪院判院、知院主持。礼部只设判部一人,“掌科举,补奏太庙郊社斋郎、室长、掌坐,都省集议,百官谢贺章表,诸州申祥瑞,出入内外牌印之事。兼领贡院,掌交诸州解发进士、诸科名籍及其家保状、文卷,考验户籍、举数、年齿而藏之”。判礼部事,虽职掌科举,而朝廷又另遣官知贡举,主判其事。元丰改官制,礼部始司本职,而科举依旧。礼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下属四司,礼部、祠部、主客、膳部,由郎中、员外郎主之。尚书、侍郎、各司郎中、员外郎均为一人。元祐初,省祠部郎官一员,以主客兼膳部。绍圣初,主客、膳部互置郎官兼领。南宋,尚书不常置,侍郎置二员或一员;四司,建炎三年(1129)并省郎曹,礼部领主客,祠部领膳部;隆兴元年(1163)复诏礼部、祠部一员兼领。此外,鸿胪寺、光禄寺于建炎三年并归礼部,太常寺、国子监亦隶属于礼部。
相关词:
  • 《礼部韵略》

礼部 

官署名。六部之一。又名祠部,因主管祭祀而得名。长官礼部尚书。尚书下设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属官。礼部负责制礼乐、明教化、正风俗、定威仪、崇祭祀等重大任务,且兼管贡举、学校与国内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交往,或与其他国家的交往。礼部官多由翰林选授。礼部尚书与其他各部尚书一样,有时设置并非一人,有堂上官,有南六部官,有加官、加衔,其中以礼部尚书为最多。礼部分为四司。第一是仪制司,郎中称仪郎,掌礼文、仪式、学校、贡举。第二是祠祭司,掌祭祀、赠谥、僧道。第三是主客司,掌国内外朝贡、册封、贸易。第四是精膳司,掌宴筵、牲牢、酒膳、厨役之事。四司与翰林院、太常寺、光禄寺、国子监等衙门各有分工。礼部最重要的一司是仪制司,因该司要负责颁朝仪、辨宗封、定冠服。

礼部 

官署名。始置于北周。隋因袭之。唐代尚书省所辖六部之一。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称司礼;光宅元年(684)武则天改称春官;中宗神龙元年(705)复称礼部。是唐代主管礼仪、贡举的机构。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为尚书之付。尚书、侍郎总掌关于礼仪、祭祀、科举取士等政务。下置四部,分别由郎中、员外郎主其政事。(一)礼部郎中,从五品上;员外郎,从六品上。主管礼乐、学校、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及百官、宫人丧葬赐赠的额数。诸仪式均遵五礼进行。五礼:吉礼、宾礼、军礼、嘉礼、凶礼。(二)祠部郎中、员外郎。其品阶如礼部郎中、员外郎。主管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医卜、僧尼之事。(三)膳部郎中、员外郎,品阶同上。掌陵、庙所用之牲、豆、酒、膳。依制,非大礼、大庆,不准献食,不进口味;羊至厨而乳者,释之长生;献食屠牲,不杀羔犊。(四)主客郎中、员外郎,品阶同上,掌诸蕃朝见之事。如按其品阶,供给衣冠、乘驿、路程用粮;蕃王既死,嫡子袭其初封。嫡子年幼,俟其十五岁时,代撮者则还政等。
相关词:
  • 《礼部韵略》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