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略定秦晋 |
释义 | 略定秦晋朱元璋平定陕西、山西的战争。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八月,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攻克元都之后,朱无璋即命他们率师取山西。副将军冯宗异、偏将军汤和、平章杨璟一起前往征讨。元顺帝北走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时,命扩廓帖木儿率兵出雁门关,由保安州(今河北涿鹿)往居庸关去攻北平(今北京市)。徐达得知此情况后,对诸将说:元将率师远出,太原必然空虚,“我与汝等乘其不备,直抵太原,倾其巢穴,彼进不得战,退无所依,此兵法所谓批亢𢭏虚也。”(《明史纪事本末·略定秦晋》),扩廓到保安州后,闻徐达进军太原,就回兵救援,其前锋万骑突至,明军傅友德、薛显率敢死士数十骑冲锋,将元军击退。扩廓就屯军城西。明年指挥郭英发现元军“多而不整,营大而无备”(仝上),建议夜袭元营。常遇春与徐达接受他的建议。适逢扩廓帖木儿部将豁鼻马暗地派人约降,并请为内应。徐达遂乘夜袭击。先派五十骑埋伏于城东,约以举火鸣炮为信号。到夜间,郭英率十余骑潜入元营,举火鸣炮,伏兵应声而起,常遇春等人的大军也到达,彼此接应。元军大溃,溃退时将士自相践踏。当时廓扩正燃烛坐在营帐中,闻讯仓惶逃窜,来不及穿鞋,竟光着一只脚,乘上一匹弱马,带着十八骑逃到大同,后转至甘肃。元将豁鼻马带领将校投降,遂克太原。明军获兵四万余人,马四万余匹。其后又连克石州、忻州、崞州、大石、平阳、绛州、阳曲、大同。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李文忠自北平会师攻庆阳,行至太原时,正遇元将脱列伯、孔兴以重兵攻大同(这是元顺帝北逃时,欲图恢复而部署的),便先移师大同,行至白杨门驻军。脱列伯用全部精锐来攻,李文忠闭营不出战,只令两营诱敌,督令死战,以疲劳元军,待元军饥疲,才亲自率兵出击,大败元军,生擒脱列伯,获降卒万余和大量辎重马匹。大同之役,使元顺帝失去南向复辟之念。至此平定了晋(山西)地。 洪武二年(1369)二月,徐达派副将军常遇春、冯宗异渡河进攻秦地(陕西),徐达派都督佥事郭兴率领轻骑𢭏奉元,自率大军继续前进,渡泾、渭二水至三陵坡,当地军民迎降。徐达按兵于此,派人进城抚谕,第二天,军队整齐威武的入城。改奉元路为西安府,留耿炳文镇守。耿炳文在长安,修筑泾阳、洪渠等堰十万一千多丈,以利农田灌溉和运输。保证了西征大军的给需。三月初九,常遇春、冯宗异等进军陕西,克凤翔,李思齐率所部逃奔临洮。徐达在凤翔与诸将集议下一步进军计划,认为“临洮之地,西通番戎,北界河、湟。取之,其人足以备战斗,其地所产足以供军储。……临洮既克,则旁郡自下”(仝上)。决定派冯宗异进取临洮,冯宗异师至,李思齐降,立临洮卫。接着进攻庆阳、宁夏。本来元将张思道在庆阳,听说明军克临洮,便逃至宁夏,让他弟弟张良臣、平章姚晖守庆阳。徐达攻下平凉,即谋取庆阳,率诸将四面包围庆阳城,张良臣恃庆阳城险,且下有井泉,可据以守。他的兵精悍,又有其兄张思道与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为声援,贺宗哲、韩札儿为羽翼,姚晖、葛行为爪牙,所以要据守以图大功。明军列营城下围困庆阳之后,良臣屡次出城均失利,派到宁夏求援于王保保的人,又被俘斩,致使他内外音讯不通,粮饷乏绝,以至煮人肉汤和泥充饥。八月二十一日,姚晖等被迫投降。至此,山西、陕西都入于明政府统辖之下。明政府设立山西、陕西两行省,以御史中丞杨宪为山西参政,中书参政汪广洋为陕西参政。 元军失败的原因,在于军事上采取的战略失误。如太原是山西的重镇,而元朝守将扩廓帖木儿竟“空国而去”,使徐达用“批亢𢭏虚”之术攻太原,致使元军“巢覆穴倾以亡晋”。元将李思齐占据险要之地,不卷甲出关以断明军入河南要道,反而徘徊关内,惧怕明军而逃奔,使冯宗异轻取河西,顺利地占据华阳,以至失去陕西。此外,明军在攻占的地区进行建设和抚恤百姓,为明军提供了物质和组织条件。如攻下奉元路后,留守该地的耿炳文“输饷五千石赴巩昌,军食赖以足”。又因关中饥,而“命户赐米一石,继又赴孟津仓,户给米二石,民大悦”(《明史纪事本末·略定秦晋》),因而得到民众的支持。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