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王恭
释义 王恭明诗人。字安中,号皆山樵者。长乐(今属福建)人。长期隐居于七岩山。明永乐初,以儒士荐修《永乐大典》,授翰林院典籍,但不久即辞归乡里。永乐九年(1411)尚在世。诗学唐代王维、孟浩然,为“闽中十子”之一。《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其人“性情本耽山野”,而今存之诗“又作于田居之日,故吐言清拔,不染俗尘,得大历十子之遗意,其格韵远在(高)棅上”。其诗凡结有三集,未仕前有《白云樵唱》、《草泽狂歌》,官翰林典籍后有《凤台清啸》,前两种今均有传本。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八六、《国朝献征录》卷二二。
王恭(?—398)东晋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字孝伯。孝武帝皇后兄。少有美誉,起家为著作郎。孝武帝时为前将军,镇京口。孝武帝死后,疾会稽王道子执政,宠用王国宝,遂结桓玄、殷仲堪抗表京师,迫道子杀国宝以谢。及道子使王愉为江州刺史以自固,又与玄等起兵讨愉,道子使其子元显及王珣、谢琰等拒之,并说降刘牢之反戈袭之,遂败奔桓玄,至长塘湖(今江苏宜兴西)被俘,斩于建康之倪塘。

王恭  ?—398

东晋大臣、外戚。字孝伯,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少有美誉,清操过人。官以佐著作郎起家,嫌不足,以疾辞,声言“仕宦不为宰相,才志何足以骋。”后除吏部郎。太元(376—397)中,为丹阳尹,迁中书令、领太子詹事,又拜都督兖、青、冀、幽、并、徐州、晋陵诸军事,平北将军,兖、青二州刺史,加假节,镇京口(今江苏镇江)。孝武帝崩,安帝继位,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政,宠信王国宝,委以机要。恭屡直言相告,不听,于是相互构怨。隆安元年(397),遣使暗与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相结,以讨王国宝等为名起兵,反抗朝廷。司马道子不敌北府兵等劲旅,杀国宝、王绪以谢,始退兵。史称“王恭之乱”。次年,又结殷仲堪、桓玄、杨佺期二次起兵,以讨王愉、司马尚子兄弟为辞会攻建康(今江苏南京)。朝廷命司马元显(道子之子)、谢琰等抗拒。元显遣使说其部下北府兵大将刘牢之倒戈,恭败,出逃途中被杀。恭性伉直,常以简惠为政,身无长物。然自矜贵,与部下殊隔。又时时用兵,尤信佛道,常征调百姓修佛建寺,务在壮丽,上下怨之。
相关词:
  • 王恭起兵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1: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