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
古西域国名。又作乌耆、乌緾、阿耆尼。国都圆渠城(今新疆焉耆附近),滨博斯腾湖,四面环山,险厄易守。西通龟兹,东北通车师,东南通楼兰。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捕鱼和畜牧业。西汉时有户四千,人口三万二千余,胜兵六千人。与尉黎、危须最近,三国常共进退。汉初,匈奴设置僮仆都尉统治西域,其驻地常在焉耆附近,从此地征诸国赋税。汉通西域,武帝至宣帝间,常遣校尉率吏士屯田渠黎、轮台,其地在焉耆西,相去不远。神爵二年(前60),始置西域都护,治乌垒,亦近焉耆。王莽时,西域乱,焉耆先叛,杀都护但钦。天凤三年(16),莽遣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讨焉耆;骏中埋伏被杀,崇退保龟兹,西域遂绝。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45),焉耆与鄯善、车师等国遣侍子贡献,请复置都护。光武帝没有同意,遣还其侍子,焉耆遂附匈奴。几经反复,顺帝永建二年(127)降汉,遣子入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