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正统论 |
释义 | 《正统论》根据秦朝至五代后周显德间的历朝历代存亡兴替的历史事迹考辨而论正统的篇章。北宋欧阳修撰,分上、下两篇。作者在《正统论》序论中明确阐述了写作初衷:“(太宗皇帝)尝命薛居正等撰梁唐晋汉周事为《五代史》,凡一百五十篇。又命李昉等,编次前世年号为一篇,藏之秘府。而昉等以梁为伪,梁为伪则史不宜为帝纪,而亦无曰五代者。”系正李昉等人之谬误,为北宋如何继承五代之统绪而作。认为“五代之得国者,皆贼乱之君也,而独伪梁而黜之者,因恶梁者之私论也。”“夫梁固不得为正统,而唐晋汉周何以得之?”无非是想将梁置于正统地位,“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论兴者也,其德不足以道矣;推其迹而论之,庶几不为无据云。”最终达到使北宋统治有所承袭的目的。考全文的主旨,如作者所说:“《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标“居正”、“一统”二义。在评论正统之时,以史实的鉴戒为重,而以道德观念为轻。如“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幸而以大并小,以强兼弱,遂合天下于一,则大且强者谓之正统,犹有说焉”;“(秦)其德虽不足,而其功力尚不优于魏晋乎?”德行欠缺,而侧重于史实,故以后有众多学者著说以驳其非,如章望之亦作《明统论》三篇以辨欧氏之说。收入《居士集》卷十六。 正统论中国传统的历史哲学观念。既是中国古人的一种历史观,又是史学活动的修史依据,是对政权丛生、错综复杂的王朝兴衰和政权更迭的一种基于天命和道德的判断和看法,也是修史时对纷乱如麻的历史线索的一种梳理和表述方式。正统观念的产生与中国特殊的文化生态密切相关。西方早期城邦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观念,以及中世纪以来长期的封建分裂局面,使之未能形成如东方这般强烈的正统观念。中国则很早便形成统一的华夏民族、中原政权和宗法制度,滋生了“华夷之辨”、“大一统”和“家天下”观念;加之“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形态导致“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形式和男尊女卑思想,从而氲氤化生了以尊王攘夷、强化血胤和排斥女主为特征的“正统”观念。正统观念或明或暗地存在于上古历史中,经过早期历史学家如《春秋》作者(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借鉴和应用,成为正统理论,再经理学盛行时代北宋的史学家(如欧阳修)的发展和完善,而成为有体系的历史观念和史学理论。正统论主要是针对历史上政权传承、篡断、并存等问题所作的评价,在选择词汇时,使用了农业历法中的“正闰”、音乐乐律中的“天统”和阴阳五行说(“五德终始”)的“运统”等,在史学应用中形成了“本纪(“本”就是“统”)”、“载记”和“统纪之学”等概念。正统理论既是史学家在处理历史问题时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反过来又对现实政治和未来历史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改朝换代者惮于史家“使乱臣贼子惧”的褒贬史法,一般都要考虑“得国之正”(如举行“禅让”等),从沙漠入主中原的游牧政权也处心积虑制造天命所归的舆论。“夫帝王之作也,必膺受图,改正易号,定制度以大一统,推历数以叙五运,所以应天休命,与民更始。”(张方平《南北正统论》)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