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杜甫
释义
杜甫(712—770)唐襄阳(今属湖北)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东北),字子美。杜审言孙。曾居长安少陵,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开元时,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成忘年交。六载,应玄宗选贤诏,赴京应试,遭李林甫排斥,困居长安十年。后因献“三大礼赋”,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乱起,辗转至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返京后,因上疏援救房琯,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曾往返鄜、华、洛等地。适唐军兵溃相州,遂作“三吏”、“三别”等诗。后漂泊至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曾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晚年贫病,携眷欲北归。大历三年(768)出蜀,闻北乱,转赴南方,病故湘江舟中。诗作揭露社会矛盾与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反映人民苦难均十分深刻,有诗史之誉。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注本甚多。中华书局出版有清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其十三世祖为晋名将当阳侯杜预,郡望京兆杜陵,故其每自称“杜陵布衣”。六世祖叔毗之前已迁居湖北襄阳,又自称“襄阳人”。后因住于长安城南少陵原,遂自号“少陵野老”。祖审言,任修文馆直学士、膳部员外郎,五言诗与沈佺期、宋之问齐名。父闲,为兖州司马、奉天令。故自称家世“奉儒守官,未坠素业”。七岁作诗文,十四、五岁出入东都翰墨场。十九岁游晋,二十岁至二十四岁游吴越。开元二十三年(735)归东都,举进士,不第。次年复游齐赵,至二十九年始归东都。天宝三载(744)于东都初识李白,翌年同游齐赵,缔结终生友谊。五载,至长安。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诣京师就试,其亦预之。李林甫忌贤,尽刷应试者。其后屡次上诗,献《三大礼赋》以求进用。玄宗命待制集贤院、召试文章,然至天宝十四载(755)十月始授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至此已困顿长安十年,备尝苦辛。十一月,安史乱起,次年六月玄宗奔蜀,其亦携家逃难至白水。闻肃宗即位灵武,只身奔赴行在,途中为乱军所得,拘回长安。至德二载(757)四月始脱身窜归凤翔,“麻鞋见天子”,被授为左拾遗。不久为疏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关辅饥馑,七月,弃官西去,赴秦州,至同谷,不久转道入蜀,于年底抵成都。自上元元年(760)起,居蜀八载,其间受到友人成都尹严武照料,曾于浣花溪畔营筑草堂,生活较为安定;亦为避徐知道乱而漂泊梓州、阆州等地。严武曾表其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人称“杜工部”以此。永泰元年(765),买舟出川,经云安,因病留居夔州。大历三年(768),去夔出峡,沿江至湖湘,辗转于公安、岳阳、潭州、衡州间。五年夏,曾困于耒阳舟中;冬病卒于潭(长沙)、岳(岳阳)旅途中。存诗一千四百四十多首。少作《望岳》、《画鹰》即不同凡响。困居长安十年,作《丽人行》、《兵车行》、《前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歌行,揭露朝政腐朽与民生苦况。安史乱起后所作《悲陈陶》、《悲青坂》、《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诸诗,更以其强烈的爱国热忱和与下层民众相通的思想感情,成为传诵千古的不朽名篇。入蜀后诗作数量更胜于前,虽多涉自然山水、个人情怀,但关心时事苍生仍一贯如前。而诗歌艺术,尤其是律诗之法度技巧,则已臻炉火纯青。代表作有《春水》、《卜居》、《壮游》、《遣怀》、《秋兴》、《诸将》、《咏怀古迹》等。与王维、高適、岑参等盛唐诗人交往唱和,与李白齐名,称“李杜”。韩愈《调张籍》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谓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今人之所独专矣”。其诗善铺陈,多叙事,全面而忠实地反映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后人誉为“诗史”(唐孟棨《本事诗》)。风格则以“沉郁顿挫”为主而兼具多种色调,且无论古近律绝、长篇短制皆精,故苏轼评其为“集大成”(《后山诗话》引)。其诗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人往往取其一端加以发展即可卓然成家,宋祁所谓“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新唐书·杜甫传赞》)。有《杜工部集》行世,注本极多。生平事迹见《元稹集》卷五六《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旧唐书》卷一九〇、《新唐书》卷二〇一、《唐诗纪事》卷一八、《唐才子传》卷二。历代研究著述甚多,宋蔡梦弼《草堂诗话》、明唐元竑《杜诗捃》、王嗣奭《杜臆》、清佚名《杜诗言志》、刘濬《杜诗集评》、史炳《杜诗琐证》均有一定影响。闻一多有《少陵先生年谱会笺》,颇精详。另冯至《杜甫传》、傅庚生《杜甫诗论》、萧涤非《杜甫研究》、朱东润《杜甫叙论》、陈贻焮《杜甫评传》等,亦足参考。

杜甫  712—770

唐朝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故又称杜少陵,于成都时,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人又称为杜工部。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曾祖时,移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此。西晋大臣、著作家杜预之13代孙;祖父杜审言,为修文馆学士;父杜闲,官朝议大夫,兖州司马,终奉天令。他家传深厚,7岁即作诗文,14岁便涉足文坛与前辈结交。《壮游》诗曰:“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20岁游吴越,24岁至洛阳,举进士不第,遂游齐赵。天宝三载(744),于洛阳与李白结交,出游梁宋,这时诗作充满壮志豪情。35岁入长安,应试落第,困守十载。至天宝十四年(755),始得微职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此间,饱受艰辛,对唐代社会的腐败有了深刻认识,他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诗歌创作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同年,暴发安史之乱,他一度被俘,困于长安。次年4月逃离长安,抵肃宗行在凤翔,任左拾遗,后因上书营救房琯,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一阶段他写下了大量反映战乱、忧国忧民的优秀诗歌,达到了创作的高峰。乾元二年(759),弃官携家至秦州(今甘肃天水),后经同谷入蜀。至成都次年,在裴冕帮助下,于浣花溪营建草堂,暂时安居下来。代宗宝应元年(762),蜀中军阀混战,杜甫避乱梓州、阆州。广德二年(764),返成都,经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次年严武卒,失去依靠,便离开成都东下,经渝州、忠州、云安至夔州。居2年,写下大量吊古、咏怀、忆昔之作,多有佳篇,尤于七律更加成熟。后流离辗转于湖北、湖南,大历五年(770),病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中。终年59岁。杜诗各体兼备,博大情深。极其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急剧转变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上承《诗经》以来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下开中唐“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运动,并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极其深远,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故被尊为“诗圣”。在艺术性方面,尽得古今之体势,尤长于五、七言古体和律诗,题材深广,情真意切,苍劲凝炼,锤炼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今存杜诗1400余首。前人研究杜诗的著作很多,历代校注批点本约有550余种,今存也有170余种。清人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最为详尽,闻一多著有《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冯至著有《杜甫传》。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4: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