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李绂
释义 李绂(1675—1750)清江西临川人,字巨来,号穆堂。康熙进士。康熙五十九年(1720)官内阁学士,寻迁左副都御史。旋经蔡珽荐,与世宗结识于藩邸。雍正元年(1723),任兵部右侍郎。次年外任广西巡抚。三年晋直隶总督,受世宗指授幽禁允禟,指使谢济世参劾河南巡抚田文镜。次年,以固结党援、徇庇师生等二十一款罪革职。后于八旗志书馆效力。高宗继位,授户部侍郎。治陆王学派理学,著有《穆堂初稿》、《穆堂别集》、《八旗志书》等。
李绂(1673—1750)清哲学家。字巨来,号穆堂。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少孤贫,好学,读书经目成诵。”(《清史稿·李绂传》)康熙进士。入翰林,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累官工部侍郎。一身兼封疆大吏、学者、文人三重身份。性耿介豪爽,博闻强识,下笔千言立就,论者称其“能集江西诸先正之长”。学本陆九渊,把“三陆”即陆九渊、陆九韶、陆九龄看作孟子学说的直接继承者。赞扬王守仁,认为王守仁继承陆学,说:“自象山陆子之教之不明,士堕于章句训诂者三百余年。洎王阳明先倡明绝学,然后士知有躬行实践之功。”(《文学刘先生墓志铭》)但矢口不言王学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玄谈。把阳明之学归结为躬行实践而后心得,对此着重加以发挥,指出:“学必躬行而后心得,得于心而后推之家国天下无所施而不当。”(《学言稿序》)“圣贤为学之法盖皆因事而后有功夫”,“事至而后有意念。力行之必因事而后见。世岂有无事之功夫哉?”(《书〈朱子语类〉后》)反复强调认识不能脱离实功实事,主张把认识落实到行动上,行动落实到实事上。有《穆堂初稿》、《穆堂别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春秋一是》及《阳明学录》等。
李绂(1673—1750)清诗文家、学者。字巨来,号穆堂,又号巨洲。江西临川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广西巡抚、直隶总督。雍正五年(1727),坐事当斩,免死,令纂修《八旗通志》。乾隆初起为户部侍郎,旋降詹事。以母丧归。起迁内阁学士,以病致仕。其学宗陆九渊、王守仁。杨希闵《乡诗摭谭正集》称其“古文直达肝膈,无所缘饰”,“诗有才气,凌厉无前,尤工次韵,挥斥如意,良由腹笥充、天资胜也”。著有《穆堂类稿》、《穆堂别稿》(合称《李穆堂诗文全集》)、《春秋一是》、《朱子晚年全论》、《陆子学谱》、《阳明学录》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二九三、《清史列传》卷一五、《国朝名家诗钞小传》、全祖望《阁学临川李公绂神道碑铭》。

李绂  ?—1750

字巨来,江西临川人。康熙四十八年(1720)进士。雍正二年(1724)任广西巡抚。当时,前任巡抚亏公粮四万余石,雍正帝令李绂清查此事。李绂后查出该省督抚、司道、府厅官员有私分行为,立即责令限期偿还。雍正帝认为秉公执法。雍正三年(1725),李绂调任直隶(今河北省)总督,他参奏河南巡抚田文镜贪虐下属,而田文镜事前已向雍正帝密奏辩护,故雍正帝申斥李绂妄语不实。雍正帝翦除诸弟时,曾将其弟允禟禁锢在保定,不久允禟死去,外间传言系雍正帝授意李绂将允禟杀害。雍正帝责备李绂不将允禟病死经过公布于众。雍正五年(1727)李绂奏报怀来县粮库坍坏,存粮被当地居民窃走。雍正禟认为李绂系借机市恩,为县吏开脱罪责,遂将李绂下狱,后又将其赦免。乾隆帝即位后,任李绂为户部侍郎,因他举荐博学鸿辞科的人选过多,被指斥为“妄举”,降职为詹事。乾隆六年(1741),李绂被任为内阁学士,后两年,因病辞官回乡。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