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晏婴 |
释义 | 晏婴(?—前500)春秋时政治家。齐国大夫。字平仲(一说谥平,字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起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君。以俭名于世。强调节俭,薄敛,省刑,主张君臣之间“和”而不“同”,并要求上不聋下不喑,听取下层的意见,认为“礼之可以为国”。天道观上认为“天道不谄,不贰其命”,“何患于彗”,反对灾异、巫祝和祈禳,坚持无神论立场。其政治活动和反鬼神迷信活动紧密相连。西汉刘向及《孔丛子》把晏婴列为儒家,东晋张湛在《列子·杨朱》注中归为墨家,清洪亮吉则认为非儒非墨自成一家。有《晏子春秋》,唐以后,人多疑为后人采掇晏婴言行而成。 晏婴 ?—前500字仲,是春秋末期齐国的著名大臣,事灵公、庄公、景公三个君主,而主要的政治活动在景公时代。他是一个很有智慧、很有政治眼光的人物。早在崔杼杀庄公时,晏婴就采取了中立态度,即不表示支持,也不表示反对。但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倾向于齐室。在公元前539年出使晋国时,晏婴就对叔向分析过齐国的未来政局。同一种分析他在公元前522年又对齐景公讲出,并建议景公用周礼来限制田氏势力的发展。晏婴较清廉,不贪财物。公元前545年,齐君赐给他一个大邑,他拒不接受,有一贵族问晏婴:“发财人人所愿,你为何不要土地呢?”他回答说:“庆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乃足欲。足欲,亡无日矣。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在他的影响下,有些贵族也只收取了少许土地。此后几年,齐景公得知晏婴住房破旧,便想让他迁入新居,晏婴说:“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结果还是住在旧处。在春秋时期,象晏婴这样身份高显的人能有这样的简朴作风是不多见的。另外,晏婴对齐景公的不轨行为,也曾多次匡正,他用一些非常恰当的隐喻之话,为齐景公讲述道理,使这个并不十分明智和仁义的君主维持了很长时期的统治。晏婴还提出过一些政治学说,其中有些成份至今仍可借鉴。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