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管仲
释义
管仲(?—前645)春秋初颍上(今安徽颍水之滨)人,名夷吾,一称敬仲。初与鲍叔牙经商南阳。两人知己友好。齐襄公时,为公子纠之傅,随之奔鲁。鲁庄公九年(前685),助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卿。旋在齐进行改革,“寄军令于内政”。使军事组织与居民组织结合。划国为十五士乡与六工商乡,士乡五家为轨,设轨长;十轨为里,设里有司;四里为连,设连长,十连为乡,设乡良人;五乡一帅,共万人一军。共约有车千乘,兵三万人。工商乡使工就官府,商就市井。分鄙为五属,以三十家为邑,十邑为卒,十卒为乡,三乡为县,十县为属,分别设官管理。发展经济,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善理财政,实行“相地而衰征”,按土地肥瘠征赋;节制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开发渔盐之利;铸货币,平物价;允许罪人用兵器或金(铜)赎罪。重视选拔人材,以优秀者为士。齐经改革,国力大增。又帮助齐桓公推行“尊王攘夷”政策,使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管仲(?—前645)春秋初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谥号敬,又称管敬仲。颍上(颍水之滨)人。早年贫困,曾经商,后由鲍叔牙多次推荐,于周庄王十二年(前685)相齐桓公。僖公九年(前651),助桓公召集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仲为之谋,订立盟约,使齐国国威大振。僖公十二年,代表齐桓公见周襄王,被待以上卿之礼。执政四十年,完成改革,使齐桓公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推行“相地而衰征”(《国语·齐语》),视土地之肥瘠定征赋的政策。主张设盐官、铁官,发展煮盐业、铸造业。划国都为二十一乡(六工商乡与十五士乡),分鄙野为五属,设各级官吏管理。主张“赋禄以粟”,改食邑制为俸禄制。在军事上,“作内政而寄军令”,主张寓兵于政。为使“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以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主张“察能授官”,使“匹夫有善,可得而举”。经过“三选”,卓越者,可为“上卿”。主张“教训成俗”,“刑罚省数”(《管子·权修》)。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把“礼、义、廉、耻”视为治国之四维,强调“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同上)。所概括的“予之为取”命题,含有朴素辩证法观点。托名为他所作的《管子》,存有他的遗说。《国语·齐语》中记有他的事迹。

管仲  ?—前645

名夷吾,字仲,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645年。齐国人。管仲初事公子纠,后为齐桓公的重臣,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齐桓公的霸业也是与他分不开的。是管仲的治国政策促使了齐国的迅速强大。在经济上,管仲打破井田制的限制,实行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的制度。这种制度既使人们之间的负担合理,又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促进了齐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军事上,管仲实行了“作内政以寄军令”的方针,实行兵民合一,把行政组织与军事编制统一起来,做到平时是民政组织,战时是战斗单位。另外管仲还提倡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奖励盐铁,并规定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男子,不服兵役,规定土、农、工、商不可杂处,确立“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国语·齐语》)。最后管仲还创设了“三选”制。第一选就是各地区要把本地区有才德和武功的推选到中央。第二选就是对被推荐者进行考核,优秀者由有关部门推荐给国君。第三选须由国君再对优秀者进行检选。”“三选”制不仅扩大了齐国统治阶级的人才基础,而且也为新兴贵族和下层士民开辟了仕途。总之,管仲是一位较杰出的古代政治家,他不仅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而且其改革的某些方面,对整个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