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昆阳之战 |
释义 | 昆阳之战新莽末年农民起义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地皇三年(公元22年),新市、平林和舂陵兵会合后,众达十万,遂立刘玄为帝,主力围宛城(今河南南阳),另派王凤、刘秀、王常等分兵攻取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郾(今河南郾城)等地。王莽震惊,调集四十万军队,号称百万,由王邑、王寻率领,直逼昆阳。昆阳是正在围攻宛的农民军的屏障,昆阳的得失,直接影响到农民军的命运。农民军将领遂分为两部分,王凤、王常率众八、九千固守城池待援,刘秀带领十三铁骑突围调集援军。王莽军前锋到昆阳城下者达十余万,把昆阳围得水泄不通。王凤、王常等坚守昆阳屹然不动。刘秀从定陵等地调集援兵,初创王邑军,同时宣称宛城已被攻克,以鼓舞士气。刘秀率敢死士三千人,直冲王邑大营,斩王莽大将王寻。城内守军乘机而出,里外夹击,农民军大胜。王莽军损失殆尽。此役,对农民军彻底推翻新莽政权起了决定性作用。 ![]() ![]() 昆阳之战公元23年,刘玄称帝改元更始,派绿林军攻占宛(河南南阳)和昆阳(河南叶县),王莽发州郡兵四十二万人,号称百万,由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率领,阻击起义军,六月,王莽军前锋十多万人将绿林军包围在昆阳,起义军将领王凤、王常率军八、九千人坚军昆阳,派刘秀率轻骑十三人突围而出,征集援兵,时昆阳围兵数十重,列营百数,“或为地道,冲棚橦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后汉书·光武帝纪》)刘秀援军抵昆阳后,发步骑千余人进攻莽军,王寻、王邑自恃兵多轻敌,被刘秀打得大败,王寻被杀,王邑逃走,城中守军乘势出击,“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资治通鉴·更始元年》)。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昆阳之战,这一战役决定了王莽政权的崩溃。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