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性命 |
释义 | 性命中国哲学术语。指人物之性的来源。《礼记·中庸》认为:“天命之谓性。”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立命”的主张也以人物之性为天命之所赋。《易·乾彖》以“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的命题对思、孟之说作了概括。东汉王充则强调人生性命皆“初禀自然之气”(《论衡·初禀》),而与上述论点相对立。宋明理学家多从孟子说。程颐认为“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视人物之性为“道”的体现。朱熹认为“天则就其自然者言之,命则就其流行而赋于物者言之,性则就其全体而万物所得以为生者言之,理则就其事事物物各有其则者言之”(《语类》卷五)。以人物之性禀受于天运之自然,但又是从属于“理”的。明末清初王夫之提出“天所命人而为性者,则以其一阴一阳之道成之”(《张子正蒙注·诚明篇》)。企图以元气一元论来说明人物之性的形成。 性命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指“性”与“命”及其关系。儒家孟子首先谈性命的关系。“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又说:“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上》)认为命是在人事之外的天所决定的,而性则是天道在人或物身上的具体体现。孟子认为一切莫非“性”,也莫非“命”,但对感性和理性、声色和理义应作区别。感官和声色,不是人类的本质,“君子不谓性”,而只看作“命”。理性和仁义,是人类的本质,“君子不谓命”,而只看作“性”。孟子以为,仁义礼智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而色货利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尽心上》)。孟子对“性”与“命”的区别不同于孔子“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的观点,具有更多的积极进取精神。《易传》讲性命则赋予哲学上的意义。《易·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认为自然界变化现象具有必然性和个别性质的特点。《礼记·乐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之同矣。”其所谓性命乃指事物类聚群分的自然特性。《易·系辞》又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认为人们可以从了解事物的特性而进一步认识其必然性。东汉王充区别性命,以性指人性,以命指人的命运。“性与命异,或性善而命凶,或性恶而命吉。操行善恶者,性也;祸福吉凶者,命也。”(《论衡·命义》)反对性之善恶能决定命的祸福吉凶的说法。用元气说来解释性命,“初禀自然之气”,“命谓初所禀得而生也,人生受性则命受矣”(《论衡·初禀》)。荀悦认为“夫生我之制,性命存焉尔。君子循其性以辅其命。休斯承,否斯守,无务焉,无怨焉”(《申鉴·杂言下》)。人生下来就自存有性与命,如果命运好就顺其自然本性发展,命运不佳则谨慎自守,不可“循其性”而听凭自然。北宋张载提出:“天所命者通极于性……性通乎气之外,命行乎气之内,气无内外,假有形而言耳。”(《正蒙·诚明》)认为命只是气发展的自然规律,与性相通。性是具于形体的特性。又说:“穷理尽性,则性天德,命天理。”(同上)这里所谓性指事物的自然特性,命即指自然而不能改变、阻止的一般规律“天理”。程颐说:“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遗书》卷十八),坚持传统观点。明清之际王夫之说:“天以其理授气于人谓之命,人以其气受理于天谓之性。”(《读四书大全说》卷十)又说:“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则夫天命者,岂但初生之顷命之哉。”(《尚书引义·太甲二》)强调与动物由初生的“命”决定其一生不同,人性每天都在生成发展着,“未成可成,已成可革”(同上)。清戴震说:“大戴礼记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分于道者,分于阴阳五行也。”(《孟子字义疏证·性》) 性命道教用语。庄子认为性是人生来就有的素质,命是生死自然之理。“性者,生之质也。”(《庄子·庚桑楚》)“死生谓之命。”(《庄子·大宗师》)道家的性、命思想成为道教性命理论的基础。《太上老君内观经》:“从道受生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将性、命视为自道禀受的特质。内丹学兴起,性命成为道教理论的重要内容。内丹术中,性指神,命指气与精。陆潜虚《玄肤论》:“性则神也,命则精与气也。”内丹炼养讲求炼性,亦讲求炼命,炼性的功夫称性功,炼命的功夫称命功。认为在具体的修持方法上,性、命与人身体的具体部分相关:性潜于头,即上丹田;命系于脐,即下丹田。邱处机《大丹直指》:“顶者性根也,脐者命蒂也。”内丹术注重修心炼性,炼气修命,使人的精神和肉体产生根本变化,脱胎换骨,返老还童,永葆青春。主张在修炼操作时把炼神的性功和炼气、精的命功结合起来,性命双修。在这一点上,道教金丹派南宗、北宗没有分别,都主张性命双修,但方法、步骤有所不同。南宗以张伯端为代表,重命,主张先命后性,若命不存,则性亦不存,要以命功入手,以性功为圆满。清代刘一明注《悟真篇》将其发挥为:性命必须双修,工夫还要两段。金丹之道为修性修命之道。修命有作,修性无为,有作之道即以术延命,无为之道即以道全形。金丹之道必须有为,于后天中返先天,还我本来命宝;命宝到手后,不为造化所移,于是抱元守一,行无为之道,以了真空本性,直超最上一层妙道。北宗以王重阳为代表,重性,主张先性后命,从性功入手,然后及于命功。《重阳授丹阳二十四丹诀》将性视为主,将命视为宾。其弟子邱处机强调修道贵在见性,明心识性,以水火配合(即修命之功)为次。内丹学因特别重视“性命”,故也被称为“性命之学”。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