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张仁愿 |
释义 | 张仁愿(?—714)唐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本名仁亶,避睿宗(李亶)讳改今名。有文武才。武则天时,以检校幽州都督邀击突厥兵。神龙二年(706),为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洛州长史。景龙二年(708),任朔方军总管,在黄河北岸建造三受降城,北拓地三百余里,置烽候一千八百所,以御突厥。建城时,不置壅门及备守之具。或问之,对曰:“兵贵进取,不利退守。寇至,当并力出战,回首望城者,犹应斩之,安用守备,生其退恧之心也!”其为将,号令严,赏罚明,将吏信服。后人为立祠受降城,出师必祭之。张仁愿 ?—714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东北)人。文武全才。武后时为殿中侍御史。御史郭弘霜称武后乃弥勒佛后身,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请以武承嗣为太子,邀仁愿联名上书,仁愿峻拒之。万岁通天中,监察御史孙承景做清边军监军,战后回朝,承景编造自己身冒矢石率军杀敌的情状,并画成图画呈现给武后,武后感叹道,一个御史竟能这样吗?仁愿劾奏承景虚列战绩以罔上,承景被贬为崇仁县令,以仁愿代为中丞、检校幽州都督。神龙中,仁愿拜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洛州长史,时谷贵多盗贼,仁愿大量扑杀,尸积府门,因此盗迹顿无。 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帝令仁愿代忠义,夜袭突厥军营,大破之。仁愿又乘默啜率兵西征之际,袭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三城相距各四百里,其北皆大漠。又于牛头朝那山北置峰侯一千三百所,自此突厥不敢越界牧马。初建三城,不置雍门,有人以为不可,仁愿曰,兵贵攻取,贱退守,有退却者斩,何用筑雍门以备退却。后常元楷代朔方军总管始筑雍门,以此元楷为人所轻。 景龙二年(708)仁愿拜左卫大将军、封韩国公。开元二年(714)卒,赠太子少保。后人在受降城为仁愿之祠,将士出塞必祭仁愿。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