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尽性
释义 尽性儒家用语。意为发挥人和物之天赋本性。《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郑玄注:“尽性者,谓顺理之使不失其所也。”认为只有达到最高精神境界(至诚)之人,才能充分发挥人之本性,使之顺应自然之理,进而发挥万物之性。宋儒发挥上述观点,认为尽性就能体认天理,“知之无不明,而处之无不当也”(朱熹《中庸章句集注》)。
尽性中国哲学史用语。指充分发挥自己以及人物之本性。《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认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最为重要,以此为基础,才能进而发挥他人和万物的本性。以后哲学家多发挥《中庸》之义,对“尽性”作了不同解释。东汉郑玄认为:“尽性者,谓顺理之使不失其所也。”(《礼记正义》)北宋张载说:“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正蒙·大心》)这里的“尽性”是指一种不依靠感性见闻的直觉的认识方法。南宋朱熹认为“尽性”即为穷尽心中之天理。《答廖子晦》:“夫性者,理而已矣……盖谓尽其所得乎己之理,则知天下万物之理初不外此。”明王守仁则认为“尽性”便是“致良知”。《答顾东桥书》:“学问思辨笃行之功……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5:4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