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宰相
释义
宰相①初为君王辅政大臣如相国、相邦、丞相等官的泛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秦汉以来成为对辅佐皇帝、统领百官、综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其具体职名、职权范围因时因人而异,历朝各有不同。秦、西汉以相国、丞相当之,参决大政,综理要务,不亲庶事,职高权重;御史大夫为其副贰。武帝、昭帝以后,逐渐形成以大司马、大将军为首领,以尚书、中书为核心,由皇帝高级侍从官员组成的中朝(内朝),掌握政务的决策之权;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号外朝,仅负责奉诏命、执行政务之责。西汉后期罢丞相、御史大夫,改置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并号丞相,三分相权。东汉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名义上仍为宰相,然位尊权轻,备员而已,实际上由尚书台总揽政务,统摄百官。汉末建安中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三国魏初以原魏王所属秘书令,改为中书监、令。魏、晋遂以中书监、令为宰相。吴只设丞相。蜀汉初设丞相,后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主国政。魏、晋、南北朝相国、丞相亦号宰相,实非寻常人臣之职,多用以安置权臣;三公皆为名誉宰相;诸公、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大臣加录尚书事衔者始得为实际主持政务的真宰相,或以数人同录尚书事;录尚书事缺而不授时,尚书令、尚书仆射亦可为真宰相。当时宰相无常官,皇帝所与商决政事、委以机密者,皆可行其职权,故近臣如中书监、中书令、侍中、黄门侍郎、领军将军、中书舍人等如受命参议国政,亦可称宰相。北周设六官府分管全国政务,如皇帝下达“五府总于天官”之诏命,则天官府长官大冢宰得为真宰相,然至末年,军政大权悉归由权臣担任的大宰相。隋以尚书省正副长官尚书令、仆射为真宰相,内史令、纳言参掌政务,或有宰辅之称。唐初以尚书、门下、中书三省长官尚书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为真宰相,在政事堂共同商决政务,轮番秉笔。太宗以后渐以他官加参知政事、参掌机密、参预朝政、参知机务、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衔为副宰相,入政事堂议政,削弱尚书左右仆射等正宰相的职权。玄宗以后,三省长官多虚而不除,或作为藩镇加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正式宰相职衔。宰相多置四员,皇帝初崩,新君始立,选一人摄冢宰名义,是为首相。首相多授太清宫使,次三相皆带馆职,以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为序。又置枢密使以分其职权。宰相用人渐轻,权力缩小,又常作为加官,用以赏功及安置大臣、藩镇,遂有使相之名。五代因之。北宋前期以同平章事为真宰相,无定员,以尚书丞、郎以上至三师为之。如置二相,则以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次相兼集贤殿大学士;如置三相,则分别兼昭文馆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而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衔者,称使相,不预政务,有时宰相虚位,即令其代宰相签署敕书。又有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之职,号执政。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兼领中书、门下二省事,政和二年(1112)改名太宰、少宰。后又以太师、太傅、太保为真宰相,少师、少傅、少保为副宰相。钦宗靖康元年(1126)复行元丰之制。南宋初尚书左、右仆射皆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孝宗乾道八年(1172)改置左右丞相。西夏建国初年设为官,以党项人充任。晚期称右丞相。金代以尚书省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左右丞、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元代以中书省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左右丞、参政为副宰相。明初置中书省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不设宰相,皇帝亲揽政务,总领六部。又置诸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初仅备顾问而已;成祖以后,渐得参预机务,然品秩较低,不置属官,不得干预六部事务;仁宗、宣宗以后,其职渐崇,号为内阁,居六部之上,拟定诏旨,批答章奏,裁决政务,然其职权又常受制于宦官。成为事实上之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清沿明制。雍正以后实际由军机大臣执行宰相职权,大学士成为闲职。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然从制度上说,自洪武十三年起,宰相制度已被废弃。②吐蕃王朝仿唐所置官职译名。亦译作大论。总管政务,员数不定。③官名。辽代北面官有北、南宰相府,各置左、右宰相为长官,分领部族,佐理军国大政,由皇族、外戚充任。诸大部族亦置左、右宰相,协助大王处理部族事务。元代有内八府宰相,为近侍官员,凡八员,掌诸王朝觐傧介事务,并与蒙古翰林院官同译写、润色诏令文字。以其贵近,特以其名宠之,并无授受宣命。秩视正二品,以国戚勋贵子弟充任。

宰相 

官员。商代有宰,属于家臣。西周时有冢宰、太宰,乃辅佐天子之官。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辅佐国君的官职,名号不一。秦统一后,称丞相。西汉称丞相、相国。后世沿用之,习惯上也称宰相。唐初,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因李世民曾任尚书令,故以后臣下不敢领受该职,由左右仆射判尚书省事)为当然宰相。因为宰相之职,位高权重,君主不便控制,所以又往往以他官兼领宰相职,于是就出现了诸多名号。贞观元年(627)以御史大夫杜淹“参预朝政”、贞观八年(634)命特进李靖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贞观十三年(639)以黄门侍郎刘洎“参知政事”、贞观十七年(643)以太子太保萧瑀、太子詹事李勣并为“同中书门下三品”。这是“参预朝政”、“同平章事”、“参知政事”、“同三品”等名号出现的开始。到唐高宗李治时,已成为定制,即使是一品官、三省长官,如不冠以上四衔之一者,也不得参与军国大政、不为真宰相。实行以他官加衔、参与大政的目的,在于裁抑宰相权力,以加强君主专制。
相关词:
  • 宰相兼枢密使
  • 北府宰相
  • 南府宰相
  • 三京宰相府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