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宦官二十四衙门 |
释义 | 宦官二十四衙门明代宦官机构。明太祖朱元璋鉴于汉唐末世宦官专权,严禁宦官过问政事,并铸铁牌置宫门,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明成祖时,由于在“靖难之役”中得到南京内宦的支持,以为宦官可靠,即位后,遂委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等职。随着宦官势力的扩大,在宫中建立了庞大的宦官机构,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从形式上看,这些机构是为皇帝需要服务的,但实际上,这些宦官,尤其是十二监中的司礼监,乘机弄权,控制了全国军政。 宦官二十四衙门官署名,亦称内府衙门,明代宫廷内侍奉帝后及其家族的机构,各官员由宦官充任。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置。包括宦官十二监:司礼监、内宫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兵杖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总称“二十四衙门”。设掌印太监、少监、监丞及典簿、长随、奉御、当差、听事等官职,分掌各衙门之事务。宦官二十四衙门中,司礼监权力最大。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