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墨经
释义
《墨经》《墨子》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时后期墨家发展墨子思想的著作。“墨经”之称始见于《庄子·天下》,言后墨三派“俱诵墨经”。《墨经》包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一说《大取》《小取》除外,前四篇称为《墨经》。作者姓名不详。其成书年代约在战国后期,公元前三世纪。一说“《经上》为墨子自著”(梁启超《墨经校释》)。《墨经》前四篇的文体结构特殊,尤其《经下》、《经说下》,先立“辞”后出“故”,在思维形式上充分体现了墨家“以说出故”的思想。《墨经》主要内容为认识论和逻辑学,故亦称《墨辩》或《辩经》。还涉及伦理学、经济学、几何学、物理学(主要是光学和力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科学内容,是先秦时期科学成就的光辉记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墨经》在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总结名辩思潮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讨论了逻辑问题。主张“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乃)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小取》)。较全面地论述了逻辑思维的主要任务及其基本形式,提出了思维活动的基本原则。以“类”、“故”、“理”作为逻辑思维所必具的三个重要范畴,对它们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所生,妄也。今人非道无所行,唯(虽)有强股肱而不明于道,其困也可立而待也。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大取》)《墨经》还探讨了正确思维的基本规律,并对“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等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结构,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创立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形式逻辑体系。因错简、讹脱较多,原不易读,经明清之际傅山,清毕沅、张惠言、俞樾、孙诒让等人整理校释,引《说》释《经》,文义稍通。近人梁启超《墨经校释》、高亨《墨经校诠》与谭戒甫《墨辩发微》对《墨经》六篇多有校释。
墨经书名。又称“墨辩”。《墨子》的一部分。墨家后学著作。包括《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一说仅包括前四篇。发展了前期墨家的认识论、逻辑学,对先秦时期自然科学如光学、力学、数理学、几何学等方面知识进行概括。将知识分为“闻知”、“说知”、“亲知”,强调“名实合”;提出“辟”、“侔”、“援”、“推”等逻辑范畴;批评惠施、公孙龙、庄子的名学观点。有晋鲁胜注,早佚。《晋书·隐逸传》仅存其《墨辩叙》。清毕沅、张惠言、孙诒让作过整理校释,另有梁启超《墨经校释》、谭戒甫《墨辩发微》、高亨《墨经校诠》。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