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陸費逵 |
释义 | 陸費逵1886——1941復姓陸費,名逵,字伯鴻,幼名滄生,浙江桐鄉人,1886年 (清光緒十二年) 生於陝西漢中。6歲隨父親移家南昌。幼年從母親教讀。1898年戊戍變法時,棄舊學,改爲自學史地、算術等,並入南昌熊氏英語學塾學英文。1902年,在南昌與人合辦正蒙學堂。次年春,隨老師吕星如赴武漢,任塾師,並從吕學日文。1904年,在武昌與黄鎮盤等設新學界書店,任經理。1905年春,參加日知會,任評議員; 同年秋,辭新學界書店經理,與張漢杰等接辦漢口 《楚報》,任主筆; 同年底,因著文反對粤漢路借款密約,《楚報》被封。逃往上海後,任昌明公司支店 (書店)經理兼編輯; 同時參加上海書業商會籌備工作,該會正式成立,任評議員兼書記。1906年6月,在上海書業商會主編《圖書月報》; 同年冬,任文明書局職員兼文明小學校長和書業商會學徒補習所教務長。1908年秋,入商務印書館任國文部編輯。次年春,升出版部部長兼《教育雜誌》主編及講義部主任。1912年1月,與沈知方等在上海創立中華書局,任經理。此後數十年,書局業務發展甚廣,分局遍於全國及國外。因與商務印書館竟争等原因,曾一度資金周轉不靈。1918年秋,與人組織靈學會,設盛德壇,提倡振興佛教。1919年至1921年,中華書局經過擴充設備,重獲發展,任總經理,兼編輯所長。創辦《解放與改造》、《中華英文週報》 和《中國書商月報》; 出版《新教育國語教科書》; 編印《新文化叢書》等。1921年前後,參加國語推行會,創辦國語學校。1922年到1926年,又創刊《心理》、《學衡》、《國語》、《少年中國》和《小朋友》等雜誌。刊印《少年中國學會叢書》及《兒童文學叢書》。1929年在上海新辦中華教育用具製造廠,製造教學儀器兼産桅燈。次年推舉孔祥熙為中華書局董事長。1932年中華書局在上海擴充印刷所,大規模承印國民政府有價證券及小額鈔票。1936年中華書局在上海創辦保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防橡皮船,防毒面具和桅燈。又於香港設分廠。同年任中華書局董事長。至1937年,歷任上海書業同業分會主席,實業部新聞造紙廠籌備委員,中華工業總聯合會委員,中法大藥房董事等職;同年夏,參加廬山談話會。抗日戰争爆發,中華書局上海總廠和編輯所停工,大部職工遣散,部分機器運至九龍擴充香港分廠,將總局遷往昆明。上海中華書局由吴鏡淵主持,後以美商永寧公司名義為掩護,維持營業;同時並將保安寶業公司遷往香港; 11月離上海去香港。在香港設立中華書局辦事處。本人則寓居九龍主持香港分局營業。1938年6月和1940年12月,當選為第一、二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1年7月9日,病逝於九龍寓所。終年55歲。著有《教育文存》、《青年修養雜談》和《婦女問題雜談》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