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博士 |
释义 | ![]() ![]() ![]() 博士官名。春秋战国时已有此称,初泛指学者,战国末年齐、魏、秦等国置为职官。秦、西汉初充当皇帝顾问,参与议政、制礼,典守书籍,秩四百石,秩虽卑而职位尊显。设仆射为之长,名义上隶太常。秦始皇时有七十余人,二世时有三十余人,诸家并立,而以儒家为主。汉初诸子、儒经、术数、方伎等皆立博士,文帝时达七十余人;武帝时改置五经博士,兼具学官职能,掌教授经学、考核人材、奉命出使等事。东汉以降,议政职能逐渐削弱。魏、晋、南北朝时专设五经博士、国子博士、太学博士等学官,掌经学教授,设太常博士专掌议定礼制,地位渐轻。北朝郡国学或置博士为学官,又设律学博士、医学博士等,专精本行技艺,教授学生及服务于宫廷官府。隋、唐以下历朝制度大体相沿,员额品秩不等,除太常寺、国子学外,诸专门学校,如唐、宋之崇玄、兽医、律、广文馆、四门馆、书、算、画等学皆置为学官,又有历、天文、漏刻、视祲、按摩、呪禁等博士,皆以本行技艺供职于官府,地位甚低。辽代府、州、县学亦置为学官。西夏设于蕃、汉大学院。金、元改称教授。明清太常寺设太常博士,国子监有五经博士,钦天监有漏刻博士等。 博士中国古代学官名。源于战国,《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及汉初,博士所掌为古今史事侍问及书籍典守。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自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与文帝、景帝时的博士制度有异。汉博士治经,各守家法。如武帝立五经博士,以今文经学为主,而同时河间献王(刘德)也立博士,表彰民间古文经学,与官学相对抗。《汉书·儒林传》:“初,《书》惟有欧阳(生),《礼》后(仓),《易》扬(何),《春秋》公羊而已。至孝宣世,复立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施(雠)、孟(喜)、梁丘(贺)《易》,穀梁《春秋》。至元帝时,复立京氏(房)《易》。”均为今文经学。平帝时,立左氏《春秋》、毛氏《诗》、《逸礼》和《古文尚书》,古文经学逐渐成为官学。东汉光武帝时立十四博士,又渐次恢复了今文经学的地位。东汉中叶,经学转到民间师儒手里。此后,博士官制虽历代相沿,而其作用与前已有所不同。 博士古代学官名。秦时有博士七十人,六艺、诸子、诗赋、术数、方伎、占梦皆立博士。汉初,诸子百家都有博士。文帝时始置《书》、《诗》的一经博士,并立诸子传记博士,有博士七十余人。景帝时置《春秋》博士。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传记博士,又为《易》和《礼》增置博士,与文景时所立《书》、《诗》、《春秋》合为五经博士。汉宣帝时增置博士为十二人:《易》为施、孟、梁丘;《书》为欧阳,大、小夏侯;《诗》为齐、鲁、韩;《礼》为后氏;《春秋》为公羊、谷梁(一说谷梁未立)。新莽时,《周官经》六篇,刘歆置博士。东汉光武帝取消古文经博士,复立今文五经博士十四人:《易》四,施、孟、梁丘、京氏;《尚书》三,欧阳,大、小夏侯;《诗》三,鲁、齐、韩;《礼》二,大、小戴氏;《春秋》二,《公羊》严、颜氏。后立《春秋》左氏、谷梁为博士,不久废除。秦及汉初,博士所掌为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备皇帝的顾问。西汉时还奉使巡视民间风俗习惯。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并置弟子员,其性质遂由顾问转为专掌经学传授。东汉以后,此制渐废,专授经学和议典礼,近似官方儒学的领导人。其俸禄汉初为四百石,宣帝时增为比六百石。秦、西汉时博士之长称仆射,东汉改称祭酒,秩六百石。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