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刑德 |
释义 | 刑德“刑”,指刑罚、法制;“德”,指道德教化。其具体的实施,各学派的主张不尽相同。儒家注重道德教化。《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但儒家崇德并非要废刑,而是“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左传·昭公二十年》)。法家注重用严刑推行法治。商鞅认为重刑即是返德。《商君书·开塞》:“吾以杀刑之反(返)于德。”韩非强调“刑德”,提出“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把“刑德”看作是国君控制群臣,独擅政权的“二柄”(《韩非子·二柄》)。汉代学者总结秦王朝推行严刑苛法的教训,提出“阳为德,阴为刑”,“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董仲舒《举贤良对策》),“尊德礼而卑刑罚”(王符《潜夫论·德化》),实际上是恩威并施,刑德兼用,强调:“法教(刑德)得则治,法教失则乱。”(荀悦《申鉴·杂言下》)南宋朱熹总结概括为刑辅德本:“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论语集注》)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