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公车上书 |
释义 | 公车上书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汉朝时用地方举孝廉的办法征用士人,凡被举孝廉,政府用公车接送入京,后人用“公车”作为入京应试举人的代称。(近年来有人认为“公车”指的是官署,而不是乘公家车马应举之人,因此认为“公车上书”是指举人去官署上书请愿。清以前“公车”已指称举人。)1895年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得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义愤填膺。康有为发动广东、湖南举人签名,于3月28日(三月三日)呈上一封《上皇帝书》,表示坚决反对签约。接着十八省举人在松筠庵集会,决定联名上书皇帝,推康有为代为起草。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万余言的上皇帝书。各省举人六百多名在万言书上签名通过。在这份上书中,康有为以极其悲愤的心情,痛陈《马关条约》的严重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前三项为“权宜应敌之谋,非立国自强之策”,而变通旧法,才是“自强之策”,于是提出富国之法、养民之法和教民之法三项变法主张。又建议载撤冗员,紧缩机构,澄清吏治,改革官制。于每十万户举出“博古今、通中外、明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为‘议郎’供皇帝咨询”、“并准其随时请对,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凡内外兴革大政,筹饷事宜,皆令会议于太和门”,所有人员,岁一更换,“若民心推服”,可继续任用。总之,上书的内容既包括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要求,也包括了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要求。这次上书虽被都察院拒绝,未达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全文已辗转传诵,风行一时,上海、广州等地还特地为此刊印《公车上书记》,广事宣传。各省举人回到本省,也多少传播了这种言论,从而扩大了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要求变法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次上书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开端,康有为从此成为全国注目的维新派的领袖人物。
公车上书这是在京会试的举人为反对《马关条约》而写的请愿书。1895年3月,康有为、梁启超、麦孟华赴京参加会试。4月,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群情悲愤,在京应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余人签名上书。在上书中,康有为首先陈述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指出在这样形势下对日割地赔款,势必丧失人心,引起列强灭亡中国的恶果。他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请求光绪皇帝当机立断,“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即请求皇帝下罪已诏,处分丧权辱国大臣;迁都西安,以利再战;加紧练兵,将对日赔款移作军费;发愤变法,推行“富国”、“养民”、“教民”之法,还提出以府县为单位,每十万户公举一个“议郎”,供皇帝谘询和讨论重要政令,实现““君民共主”,以利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这次上书因都察院借口《马关条约》已经签订,无法挽回而拒绝代呈,因此没有能阻止《马关条约》的签订。但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其内容被转抄流传,风行一时,上海、广州等地特地刊印《公车上书记》,各省举人回本地后宣传上书内容,使变法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开来。康有为成为全国注目的维新人物。“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的开始。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康有为等是举人,这次上书叫作“公车上书”。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