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黄震
释义 黄震(1213—?)南宋慈溪(今属浙江)人,字东发,学者称于越先生,门人私谥文洁先生。宝祐进士。历官吴县尉、史馆检阅、广德军通判、抚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浙东提举常平等。因好直言,屡被罢黜。曾参与修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改革社仓法,禁止淫祀。宋亡后,隐居宝幢山,饿死。为学虽继承程、朱,但对其观点多所修正。认为“道”非“遗落世事”、超出天地人事之外(《读论语》),谓“道者,大路之名,人之无有不由于理,亦犹人之无有不由于路”(《东发讲义》),以“大路”释“道”。反对侈谈人性,谓“何今世学者言性之多也”(《读论语》)。批评“生知”说和“静坐”之修养方法,强调躬行,提出“言之非艰,行之为艰”。否认儒家道统说,指出所谓“十六字心传”乃“面相授受之密传”。著有《黄氏日抄》、《古今纪要》等,为考订经史子集之作。
黄震(1213—1280)南宋思想家。字东溪。慈溪(今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学者称於越先生。举进士,曾任吴县尉、华亭县令、史馆校阅、广德通判、抚州太守、江西提点刑狱等。宋亡不仕,隐于宝山。学宗程朱,但不盲目而有所修正。继承程朱的天理论,视“天高地下,万物散殊”,皆为“至理流行之寓”,而此“无所不包”的“理”,“虽历万世而无变”(《黄氏日抄》)。人性论上,同意程朱“性即理”的观点,但反对程朱关于“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见解,认为只有孔子的“性相近”说,才是最平实、正确的人性学说,“求之往古,验之当今,无人不然,无往不合”(同上)。在认识论上,称赞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把朱熹的知行学说的主旨归结为教人躬行。批评朱熹后学空谈义理的弊病,“某行天下,今逾半生,凡见言晦翁之学者几人,往往不知其躬行”。又指责二程“谕学者之静坐”,是“承虚接渺,谈空演妙之极”(同上)。有《黄氏日抄》,另有《古今纪要》、《古今纪要逸编》、《戊辰修史传》等。

黄震  1212-1280

南宋理学家,字东发,学者称于越先生,宋庆元慈溪(今属浙江)人。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调吴县尉,后擢史馆检阅,参与编修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轮对,陈言当时之大弊:曰民穷、曰兵弱、曰财匮、曰士大夫无耻。因请罢给度僧人道士牒,主张僧道死即收回其田,触怒理宗,诏降三秩,出为广德郡通判,至则减免租息,废止社仓纳息制度,严禁淫祀、迷信。后通判绍兴府,收捕海盗,抑制囤积居奇,发仓振救饥民,设礼教化,劝民种麦,禁竞渡船,用其丁铁创军营五百间。升提举常平仓司,改提点刑狱,断案果决,明鉴如神,受谗被劾,奉祠。复移浙东提举常平,宋亡不仕,隐于宝幢山,饿死。门人私谥曰“文洁先生”。是南宋末年程朱理学的继承者,基本因袭了朱熹的天理,但又有所修正,强调“道在事中”,把“道”释为“大路”,“夫道即日用常行人理,不谓之理而谓之道者,道者大路之行”“而非超出于人事之外,他有所谓高深之道也”。(《黄氏日钞》)不满程朱的“生知”说,认为后天的学习具有决定作用。赞同王充、柳宗元、叶适等人的唯物主义论点。著作有《黄氏日钞》。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