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陈献章
释义 陈献章(1428—1500)明新会(今属广东)人 ,字公甫,号石斋。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举人。试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学。后游太学,名震京师,屡辞荐举。从学者益众,创白沙学派。其学主静,必教人静坐,以养“善端”。尝谓:“为学当求诸心,必得所谓虚明静一者为之主,徐取古人紧要文字读之,庶能有所契合,不为影响依附以陷于徇外自欺之蔽,此心学法门也。”(《白沙集》卷一)认为“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终始,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与林缉熙》)其论旨多得于陆九渊,为明代心学之先声。工书法,山居笔或不敷,束茅代笔,时称“茅笔字”。著有《白沙集》。
陈献章(1428—1500)明学者,字公甫,号石斋。新会(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白沙里人。学者称白沙先生。从学吴与弼。成化中应召,授翰林院检讨,后屡荐不起。一生唯重心性之学。主静坐“澄心”。承继陆九渊思想并糅合禅宗、老庄之学,为宋代程朱理学向明代阳明心学过渡的关键人物。认为“元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因素,“天地间,一气而已,诎信相感,其变无穷”(《云潭记》)。但在“气”与“道”的关系上,认为“以天地而视道,则道为天地之本”(《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在道与心的关系上,认为“道”并非独立于万物之先的某种绝对,“道”(或“理”)为我心之所具有,万理、万物、万事归根到底皆是我心的产物。提出“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终始,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与林缉熙》)。强调心的知觉作用是决定万事万物的枢纽。“人争一个觉,才觉便我大而物小,物尽而我无尽”(《与时矩》)。提出“以自然为宗”的心学宗旨,要“常令此心在无物处,便运用得转耳”(《遗言湛民泽》),“本于自然不安排者便觉好”(《与张廷实主事》)。试图通过修养而超脱自然和社会的束缚,充分扩张主观自我意识,由重我轻物,到有我遗物,最后到有心而无物。“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白沙语要》)主张“以无所著之心行于天下”(《与林郡博》)。为学要求由“静坐中养出端倪”(《与贺光恭黄门》),认为“学劳攘则无由见道,故观书博识,不如静坐”(《与林君》)。厌弃训诂辞章、科第之文,说:“学者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道学传序》)主张“以我观书”,反对“以书博我”,“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同上)。有《白沙集》。今中华书局出版《陈献章集》。
陈献章(1428—1500)明理学家、诗人。字公甫,号石斋,学者称白沙先生。新会(今属广东)人。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以荐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数荐不起。从学者众,创白沙学派,以静为主,开明代心学之先声。为明前中期性气诗派之代表作家。其诗效邵雍之“击壤体”,所论亦主乎以自然见道,以为“开阖万象,不离乎人伦日用,而见鸢飞鱼跃之机”,故诗亦无所不可写,均可以会通于大道。著有《白沙集》。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八三。

陈献章  1428—1500

字公甫,别号石斋,新会白沙里(今属广东)人。清人称白沙先生,称其学为江门之学。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从学吴与弼,后屡试不第,遂潜心学术。宪宗成化中应召,授翰林院检讨,后以乞养归。其后屡荐不起,以授徒读书终其身。学宗陆九渊,开有明心学之先河。其自然观,主张“元气塞天地,万古长周流”(《白沙集·五日雨霰》“道为天地之本”(同上《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世金玉》上)“身居万物中,心在万物上”,(同上《随笔》)认为宇宙只是一理(道)的表现,这理便是心,万物、万理、万事皆具于一心。论修养,则主张“以自然为宗”,(同上《遗言湛民泽》)重内轻外。其心学方法,强调为学当求诸心,以“静”求“心”,“从静坐中养出端倪”。(同上《与贺克恭黄门》)论读书,提倡“以我观书”反对“以书博我”,(同上《道学传序》)强调学贵自得。陈氏江门心学是明代学术由朱学统治开始向心学风靡的转变,与后起的王守仁姚江心学共同构成了明代心学的主要内容。黄宗羲谓“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明儒学案·白沙学案序》)献章论诗,以明道为依归,认为作诗不论什么题材,均可会通大道,见出自然枢机的造化。是性气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白沙集》。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5: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