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返朴归真道教用语。意为学道者通过修炼性命,摒弃情欲和伪性,返归纯朴天真的本性,如同赤子,而与道同一。原为先秦道家品行修养的原则。《老子》认为,大道无形无名,浑沌未分,称为“朴”,但道又“惟恍惟惚”,其中有精质,“其精甚真”,是绝对真实的,人须以“道”为法,绝圣弃智,心志清净,敦厚若朴,才能全性保真。《庄子》认为,朴和真本是人的自然状态,而文饰诈伪却是人为名利是非之心而起的。前者为“天”,后者为“人”,主张存天去人。道教吸取这一观念加以宗教化,作为其修道长生的重要途径。唐代成玄英说:“朴,道也。”并称“道”为“真常之道”。道经宣称,“朴”和“真”都是“道”之性,修道就在于使人的心性归根返本,合于道性,达到“体和神清,虚夷忘身,乃合至精,返我之宗,复与道同”(吴筠《玄纲论·性情章》)。道教内丹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是“顺则生人”,而炼丹长生就在于逆反其道,归还根本,要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与真朴虚静之道融合为一。如北宋张伯端说:“万物芸芸各返根,返根复命即常存。”翁葆光《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描述说:“其至真之体,处于至静之域,寂然而未尝有作者,此其神性形命俱与道合矣。”即达到丹家最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