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辽圣宗改革
释义

辽圣宗改革 

辽圣宗耶律隆绪在位四十九年(982-1031),他在承天太后和汉官韩德让等辅佐下,实行一系列封建化改革:(一)释放奴隶。把斡鲁朵及皇族宫帐的奴隶户,改编为部族平民。统和十三年(995)诏令诸道民户,自穆宗以来被胁从为奴隶者,编入州县户籍,成为向国家纳税的平民。通过部族再编制和几次下释奴诏令,使奴隶制成分大大削弱。(二)整顿吏治。统和元年(983)诏谕三京大小官员办事“当执公方,勿得阿顺”。要求诸县令佐如遇上级官吏无理要求,不可曲从。以后,还把政绩的好坏作为考课各级官吏的标准。太平七年(1027)十二月诏“南北诸部廉察州县及石烈、弥里之官,不治者罢之。诏大小职官,有贪暴残民者,立罢之,终身不录;其不廉直,虽处重任,即代之;能清勤自持者,在卑位亦当荐拔;其内族受贿,事发,与常人所犯同科”(《辽史·圣宗纪》)。经过整顿,逐步形成“法度修明,朝无异议”的局面。同时,仿照唐制,正式开科取士,吸收汉族地主参加政权,利用汉族的统治经验,进行封建统治。(三)修订法律。辽代法律,民族待遇不平等,且“同罪异论”者多。圣宗说“朕以国家有契丹、汉人,故以南北二院分治之”;“若贵贱异法,则怨必生”(《辽史·刑法志》)。为了调整民族关系,统和十二年(994)诏令:凡“契丹人犯十恶者,依汉律”(《辽史·圣宗纪》)。削弱契丹人的特权。统和二十四年(1006)下诏“主非犯谋反大逆及流死罪者,其奴婢无得告首,若奴婢犯罪至死,听送有司,其主不得擅杀”。这条律令,虽未改变奴隶的身份,但奴隶主已不能任意屠杀奴隶。圣宗更定法令,使契丹律与汉律逐渐趋于统一,是契丹社会逐渐封建化和汉化在法制方面的反映。(四)改革赋税制度。景宗时,燕云十六州已实行封建租税制,圣宗时,把封建赋税制扩展到头下州县。规定“凡市井之赋,各归头下,惟酒税赴纳上京,此分头下军州赋为二等也”(《辽史·食货志》)。从此,头下户演变为输租于官,纳课于主的“二税户”,由奴隶上升为获得部分自由的政府编民。辽圣宗时期的改革,使封建制在契丹社会中,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辽朝进入一个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