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让 |
释义 | 让官制用语。朝廷高级官员在得到任命后,一般皆上表辞让,以示谦逊。不让者反成特例。东晋王述迁尚书令,不让,“(其)子坦之谏,以为故事应让”(《晋书·王湛传》)。地位较低的官一般不须辞让。《南齐书·谢朓传》:“迁尚书吏部郎,朓上表三让,中书疑朓官未及让,以问祭酒沈约。” 让意为谦让。儒家所提倡的一种道德品质。孔子提倡让,并身体力行,其弟子称颂他的品格时说:“夫子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孔子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认为即使是参加竞争性的活动,也要做到谦让,“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强调让是一种高尚的政治品质,周朝君主祖先泰伯把王位让给三弟季历(即周文王的父亲),同二弟避居吴国,由此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孔子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孔子以为,能以礼让治国,人们就不会相互争斗攻伐,人们之间就能保持和睦的关系,社会就会安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论语·里仁》)然而孔子又认为,人们面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时不能推让,而要勇于承担,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意为人们应以仁为己任,在实践仁这种事情上,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