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老子指略 |
释义 | 《老子指略》三国魏王弼撰。一卷。《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何邵《王弼传》:“弼注老子,为之指归,致有理统,著道略论。”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王弼《老子指略》一卷,《新唐书·艺文志》载王弼《老子指例略》二卷,《宋史·艺文志》载王弼《道德略归》一卷。原书已佚。近人王维诚于《道藏》中重新发现。书中的基本思想与《老子注》略同,以贵无崇道为宗旨,认为“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指出以名、言表达道,则“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失其真”,对名、言的作用和特征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从本体论的有无、本末关系论证名教纲常乃出于本体,认为自然无为是本,仁义礼智是末,进而提出“崇本息末”以防邪恶的根本方法:“闲邪在乎存诚,不在善察”。反对人为弘扬名教,使名教“愈致斯伪”。但仍重视名教的作用,认为“绝仁非欲不仁”。收入《王弼集校释》。 老子指略书名。三国魏王弼著。一卷(一说二卷)。《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裴松之注引何劭《王弼传》:“弼注《老子》,为之指略,致有理统。”基本思想与《老子注》略同,以论证“无形无名”的“道”为“万有”的本体为主要内容。认为万有都是有形有名,有形有名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有限的东西不能成为万有的始基,因此,万有的本体只能是无形无名、不具有任何性质的“道”或“无”。但“无”又是以有为其表现形式的,故主张通过而又不拘泥于有形有名的东西,就可以掌握精神性的“道”,达到“崇本以息末”的目的。并对存亡、安危、名实、理欲等问题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见解。原书已佚。据近人王维诚考证,《云笈七籤》卷一中《老子指归略例》和《道藏》第九九八册中《老子微旨略例》,可能是《老子指略》的一部分,或即是全文。今收入《王弼集校释》。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