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五无论 |
释义 | 《五无论》近现代章炳麟著。发表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民报》第十六号。旨在探讨去恶除乱、实现理想社会进化的途径和方法。认为“进化唯在智识,而道德乃日见其反”,期望智识与道德同时进化,“其迷与求神仙无异”。这种迷信,是以黑格尔的宇宙目的论为基础的,“或窃海(黑)格尔说,有无成义,以为宇宙目的在成,故唯合目的者为是”。认为无论是从宇宙或是人类来看,黑格尔的宇宙目的论都是不成立的。认为荀子从“性恶”论出发,“以礼法治恶”,孟子言“性善”,以恻隐之心制恶,都是无用的,因为“好胜心”是恶的根源,而“进化愈甚,好胜之心愈甚,而杀亦愈甚”。只有“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才能彻底去除“我见”,断绝恶念,以进入“最后圆满之期”;设想“期以百年,然后递见五无之制”。表现了对现化文明社会和理性目的论的批判,也表现了虚无主义的倾向。收入《太炎文录初编》、《章太炎全集》。 五无论篇名。近人章炳麟撰。光绪三十三年(1907)载于《民报》第十六号。认为“世界本无”,故以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为最高理想。以有民族必有国家,有国家必有政府,而共和政府于祸害为差轻,固不得已而取之。怀疑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指责议院乃受贿之“奸府”,富民为“盗国渠魁”。提出:均配土地,使耕者不为佃奴;官立工场,使佣人得分赢利;限制“相续”遗产继承权,使富厚不传子孙;解散议员(实行罢免权),使政党不敢纳贿等四种办法,防止资本主义社会弊病,以渐进于所谓“五无”之理想世界。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